今年夏天,一系列包装类似的“运动饮料”全力攻占夏季饮料市场。这些饮料颇得喜欢“赶时髦”的年轻人的青睐。不过,有运动医学专家和食品专家提醒,“运动饮料”通常只能在大量运动后才能喝,否则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另外,运动饮料目前只有一个1994年制定的卫生标准,运动饮料到底如何配方、如何标注适用范围、饮用方法等都没有标准可依,因此,亟待出台专门的产品标准引导消费者。
喝“运动饮料”成今夏时尚
记者在广州主要大中型超市和便利店看到,大同小异的各种“运动饮料”占据了超市最显著的位置,个别品种还在饮料货架前堆成一座小山,商家正在“强力推出”。但记者同时发现,这些“运动饮料”的价格大多高出其他饮料。有的“运动饮料”上市初期价格低廉,后来价格逐步提高。
这些“运动饮料”的销量如何呢?一家便利店的营业员告诉记者,“在所有饮料里卖得最好的就是这些‘运动饮料’了,不少在楼上网吧里玩的学生都下来买,有的学生一天要买两三瓶呢。”
在天河路一知名的大超市中,记者则发现饮料货架上的“运动饮料”经常断货,或者品种不全,当记者询问负责饮料销售的有关工作人员时,他说:“你来晚了,都卖完了。”
事实上,今年夏天,“运动饮料”吸引着以年轻人为主体的一大批消费者,喝“运动饮料”成了时尚。记者向一个在便利店买了数瓶“运动饮料”的高中生问道:“为什么买‘运动饮料’,是因为要去打球吗?”这个名叫小丁的高中生回答说:“不是,我就在上面网吧里打游戏,今年就流行喝这个啊。”
这些“运动饮料”除了吸引年轻学生外,一些办公室白领也爱喝。在机关工作的郭先生虽已近40岁,但他认为“运动饮料”解渴,非常爱喝。长期坐在办公室里的谭小姐则说,天一热,这样的“运动饮料”她一天就能喝上两三瓶。她猜测说:“这些饮料都是矿泉水、维生素,又没色素,应该比其他有色素的饮料要好吧。”
不过,也有消费者反映,“运动饮料”好像越喝越口渴,喝多了还头晕。此前挺爱喝“运动饮料”的严先生对记者说,之前喜欢喝“运动饮料”是因为感觉很“解暑”,后来喝得多了,经常出现刚喝完饮料后精神很好,但过一会儿就有点头晕、心慌的现象。严先生现在已经不再喝“运动饮料”了。
“运动饮料”存在三大问题
目前,我国只有1994年颁布的运动饮料的国家卫生标准(2000年修订),标准中将运动饮料定义为:营养元素的成分和含量能适应运动员或参加体育锻炼、体力劳动人群的生理特点、特殊营养需要的软饮料。
近几年,各种“运动饮料”纷纷上市。不过,很多“运动饮料”虽标榜了诸多功能和好处,但包装上并没有“国食健字”字样。“国食健字”是国家对保健品进入市场的认可标志。这就意味着那些饮料标榜的各种功能可能没有经过国家权威检测。
记者还发现,目前很多功能饮料未标明适宜人群及适用范围。广州省营养协会理事长、中国营养协会常务理事苏谊香表示:“‘运动饮料’是给运动员、高温环境下作业工人喝的饮料。很多常在空调房里呆着的白领,如果不是大量出汗的话就不宜喝。普通人如果每天的运动时间不超过1小时,也没必要喝。运动饮料中的各种电解质会加重血液、血管、肾脏的负担,引起心脏负荷加大、血压升高,造成血管硬化、中风等,肾脏功能不好者应禁用。”另外,美国牙科学会临床刊物《全面牙科》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称:“‘运动饮料’的添加剂里含多种有机酸,能分解钙质,进而侵蚀到牙齿的珐琅质。”
专家正在制定新标准
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黄园近日向记者表示,目前的运动饮料卫生标准(GB15266-1994)规定,运动饮料中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只需符合标准中所列的十几种成分中的任意一项或一项以上的要求。而且该标准只是一个卫生标准,很多技术指标未纳入其中。
她向记者透露,目前我国的食品协会和体育专家正在联手制定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运动饮料标准,这个标准将进一步明确运动饮料的各项指标以及各种成分的配比,届时不是什么饮料都可号称“运动饮料”,消费者也不会被误导。
黄园表示,严格来说,运动饮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定的糖含量:以达到迅速补充能量的目的;适量的电解质;低渗透压;无碳酸气、无咖啡因、无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