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北省质监局正式公布了上半年10类重点产品抽检结果。该局共抽查了2150家企业生产和销售的2342种产品,合格1803种产品,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为76.98%,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24个百分点。
为了帮助企业寻找产品质量下滑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好产品质量控制工作,湖北省质监局专门邀请省石油化工监测中心和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的相关专家,对具有代表性的农资和纯净水两种产品质量下滑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
专家通过系统分析认为,除去此次抽检对象侧重于中小企业、大幅增加市场上销售产品的抽检份额等技术因素外,金融危机是影响当前农资产品和纯净水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影响产品质量控制
湖北省石油化工监测中心有关专家认为,金融危机最表象的影响是引起物价大幅波动,时涨时跌,让人摸不到规律从而产生紧张甚至恐惧心理。
始于去年上半年的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也是如此。2008年上半年,各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产品价格也一路飙升,但从下半年开始,原材料价格又不断下跌。以生产肥料用硫酸的原料硫磺为例,去年最高价格接近6000元/吨,到今年上半年,仅为500多元/吨,硫酸的价格也从最高点的2000元跌至现在的200元左右/吨。由于价格大幅波动,去年湖北不少企业害怕价格继续上涨,于是提前大量购买、储备原材料,仅此一项就使湖北不少大型化肥企业损失惨重。记者了解到,与前些年相比,2008年湖北化肥企业效益普遍不佳。为了降低成本,不少企业精打细算,严格控制生产成本,有些甚至大幅裁减质量管理人员和实验室检验人员,使原本要求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出厂检验开始松动。对肥料企业来讲,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就是严格控制养分含量,尽量不让总养分超过标明值太多。因此,今年上半年湖北化肥产品的总养分普遍比标明值要低,直接导致了化肥抽检合格率下降。
譬如过磷酸钙(俗称磷肥),由于高品位磷矿资源被宜化、兴发、洋丰等大型化肥企业控制,这些大公司又不生产过磷酸钙,而生产过磷酸钙的中小企业为降低成本,一般不会自觉购买高品位磷矿。因此,湖北省今年上半年抽查结果显示,该省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过磷酸钙有效含磷量小于10%。
市场低迷饮鸩止渴 中小企业弄虚作假
中小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远低于大型企业,发生金融危机后,受伤最深的大多是中小企业。湖北省石油化工检测中心的专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始于去年的金融危机使湖北农资市场至今处于低迷状态,产品积压滞销严重,一些濒临破产边缘的小企业为求生存不惜弄虚作假,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从上半年市场上销售的复混肥料的配比来看,由于今年氮肥的价格相对偏低而钾肥的价格较高,不少企业开始在肥料的配比上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把价格高的氧化钾含量配低而把价格低的氮含量配得很高。专家对记者说,由于各种养分的含量差别较大,这样的肥料不仅会给取样分析带来误差,而且对作物的肥效也很小,使用不当还会给作物造成伤害。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市场低迷使委托加工这种生产形式逐渐泛滥,也是农资产品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由于《工业产品许可证管理条例》允许企业办理委托加工,但必须完善相关备案手续后才能进行,但很多小企业往往只签订委托加工合同就开始生产,而且生产的品牌众多。譬如钟祥市胡集镇就云集了30多家小化肥厂。这些小化肥厂每个厂子往往能生产几个品牌,有十几种包装袋,而且包装标示也不符合委托加工要求,产品质量更是无人过问。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低价产品的畅销,反过来又直接刺激了无证生产或假冒伪劣的泛滥,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不解决,农资产品的质量就不会提高。
另外,由于化肥是季节性较强的产品,春夏期间是化肥生产的高峰阶段,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产品滞销积压,,一旦天气潮湿,化肥吸潮,产品合格率就开始下降。以45%的肥料为例,水分增加1%,总养分含量就下降0.5%。
资金链断裂 导致纯净水不“纯”
金融危机对企业最大的冲击就是使其资金链断裂而无法正常运转,被迫倒闭或破产,这对那些抗风险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尤甚。记者了解了,湖北省纯净水生产企业90%以上是作坊式的小企业,其设备水平、检验能力、质量管理水平本身就不高。虽然湖北省质监局从去年开始启动了千家食品小作坊改造升级计划,但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些纯净水企业的资金链一下子断裂,根本不可能投入大笔资金来改造设备和改善环境卫生。
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有关专家告诉记者,饮用水的生产受天气影响较大,生产旺季集中在5~9月,炎热的夏季往往使产品供不应求,中小企业受设备落后的影响,其水处理速度、灌装机的灌装速度跟不上销售的步伐,一些小企业为了牟利,只好大量采用手灌的方式生产纯净水,从而影响了产品质量,危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这就是湖北省上半年纯净水抽检合格率只有67.51%的真正原因。
面对产品质量下滑严重的形势,湖北省质监局日前召开专题会,研究迅速扭转产品质量下滑局面的对策。副局长刘志斌向记者透露,下半年湖北省质监局将加速完善分类、分级监管制度,提高质量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加大工业产品证后监管力度,同时探索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对宏观的质量问题做到早预警、早处置,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监管力度,力争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