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三大体系、六项机制建设继续深化,食品安全三级监管网络已经延伸到全市3472个社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得到落实,全市1万余名食品安全监督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得到进一步强化,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北京市食品抽检合格率连续4年达95%。”近日,北京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该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为了使首都消费环境更加和谐,北京市工商局将全面加大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促进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为进一步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北京市工商局以风险分析数据为依据,制定科学的食品安全抽检计划,加大对消费量较大、风险较高食品的检测力度。北京市工商局合理安排检测资源,以全市27台快速检测车为主体,针对问题食品增加检测频次,强化一线执法人员对突发食品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积极开展快速检测工作。
同时,北京市工商局大力推动建立社会化检测机制,指导大型食品经营企业建立食品自检室,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完善企业自检和主动送检制度。目前,5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食品自检室,57家大型连锁商场、超市的食品配送中心建立了快速检测室,双向互动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已初步形成。
为了更好地对检测数据进行评估,扎实推进分级监管体系建设,北京市工商局完善了食品安全监控系统的风险分析模型,定期录入和更新食品安全检测数据。通过建立食品分级规范标准,北京市工商局采取告诫、指导、预警、下架等不同方式实施分类监管,提高了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通过建立科学的下架、退市制度和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北京市工商局完善了不合格食品的下架、退市、召回机制。按照《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的有关规定,北京市工商局探索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鼓励食品经营企业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主动停止销售,及时通知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并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此外,北京市工商局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监控系统语音发送功能的作用,2006年至今,通过首都食品安全监控系统中的多媒体发布系统发布不合格食品信息156次,对1000余种危害较大的不合格食品实行全市下架,全市6.5万余名食品生产经营者可在半小时内收到相关市场控制指令。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在严格食品市场准入机制、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可追溯制度方面,北京市工商局强化对食品经营主体和食品入市、交易、消费环节的监管。同时,该局积极推动食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协助有关部门建立面向社区、乡村经营户的规范化食品配送体系,食品经营户可通过配送中心即时获取食品流通信息。
结合电子标签的应用,北京市工商局充分运用食品安全电子追溯手段,在猪肉、牛肉、羊肉等产品上全面推行追溯码制度,提高对此类产品的追溯能力。
为着力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数据中心,北京市工商局还对各类食品的追溯信息进行归集、分析、评估、跟踪、预警,指导150个蔬菜、水产品、畜禽产品生产企业应用IC卡和条形码追溯技术,全面收集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的各项信息。
加强有形市场规范化管理,是进一步提高有形市场食品安全控制水平的保证。为此,北京市工商局继续深化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全面改善市场交易环境。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投资13.27亿元改造市场,全市市场的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北京市工商局针对重点食品强化准入管理,强化批发市场对不合格食品的屏蔽功能,定期向全市各大型批发市场通报重要食品的检测信息,引导市场以合同方式规范企业经营,鼓励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实施“批零挂钩”,从源头上保障零售市场的食品质量。
提升技术保障水平
为了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控的技术保障能力,北京市工商局一方面密切关注国内外动态信息,定期收集和分析国内外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信息,每月编辑两期《食品安全动态》,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该局在每天监控国内外食品安全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信息的及时研究,加强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分析评估。
北京市工商局通过归纳分析消费者投诉举报信息、监督抽检数据、快速检测数据、商场超市及批发市场快速自检数据等,并参考其他部门的检测数据,确定流通环节高风险食品种类及其重点控制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快速检测、风险预警等工作。此外,北京市工商局还开展了各区县食品安全监控分中心及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形成市、区两级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实验室相互配合的首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技术保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