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有客户问及国内货物运至洋山保税港区内仓储的途径,上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物流部门的小顾总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公路运输”。的确,长期以来陆路运输以其便捷和快速成为外贸货物运送的不二选择。如今,再有客户咨询运输问题时,“水水中转”成了小顾挂在嘴边的新词汇。这都源于洋山海关探索以水路转关形式,将国内货物配送至保税港区内仓储的新举措。“水水中转”不仅为出口企业降低了物流成本,更将推动洋山保税港真正成为国际性物流供应链枢纽集散区。
金融危机下国外对华进口贸易持续低迷,外贸出口企业降低成本的诉求变得日益迫切,负责报关业务的小顾来到洋山海关,希望海关专家能给他支招解惑。原来,受外贸严峻形势的影响,企业希望将货物送入保税港区内仓库集拼后出境,如此,既可先期享受出口退税,又能降低出口成本。怎奈企业距离洋山保税港区路途较远,公路运输虽然快捷,但一车只能装载两个20英尺集装箱,运送成本可谓不低,这让企业顿时犯了愁。
洋山深水港位于长三角港口群中部,具有航运内支线纵横交错、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内河航运的广阔运输资源,将有效拓展货物入保税港区仓储的途径。而长三角流域众多内支线港口,可提供充足的内支线船舶班次,每艘班轮装载量达300~400个标准箱,相比卡车单次运输而言,其装载能力呈几何级倍增。如何充分利用洋山深水港的区位优势和洋山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为缓解外贸企业出口难问题再出“实招”呢?上海海关决定在国内货物的物流配送模式上探索创新,并在洋山海关启动了保税货物经水路运输至保税港区仓储的“水水中转”业务模式的试点。小顾所在的上港集团成为了首批试点企业。
近期,在洋山海关关员的指导下,小顾通过“水水中转”模式帮助客户顺利将一票出口集拼货物送入了区内保税仓库进行组合和存储。当他回头算算这笔经济账时,惊喜地发现整个物流过程竟然降低了约30%的运费开支,不禁感叹道:“没想到‘陆改水’,一字之变,却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开辟了一条活路。有了海关的支持,我们和企业都有信心能渡过难关”。而德迅(中国)货运代理、环发讯通等公司也前来咨询相关事宜,表示将做大做强这一新的物流服务项目。
“水水中转”在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也为洋山保税港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水水中转’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其深入开展将有助于充分发挥洋山保税港区的运输资源,增强内河航运、铁路运输、港口海运等多式联运功能,实现现代物流的立体化、全方位,提高货物运输的时效性和经济性,并通过大力推动保税物流、口岸物流与内陆物流的深度融合,全面增强保税港区对长三角流域乃至全国的物流集散功能。”洋山海关邵小平关长表示,“同时,这一模式还将有助于发挥洋山保税港区‘区港一体’的区域优势,洋山保税港真正成为国际性物流供应链枢纽集散区”。
热点透视
洋山港“水水中转”首试成功
洋山港首试保税货物“水水中转”(即经水路运输至保税港区仓储)业务取得阶段性成功。拿到首票的上港集团7月中旬顺利地将一批保税货物从厦门港口,经由水路对接到洋山港,送入保税物流园区仓库,组合拼箱后再运送出境。此举打破了以往国内保税货物进入特殊区域仓储只能“陆水中转”的瓶颈。第二批试点在8月进行。
据海关介绍,按照以往的“陆水中转”模式,上港集团只能通过内陆公路运输保税货物,但公路集卡一车只能装载两个20英尺集装箱,运输成本较高。而通过“水水中转”,运输量至少可增加300倍。海关此项突破与之前众多航运专家的意见不谋而合。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真虹曾表示,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是集疏运体系还不够完善,“水水中转”程度不够,一些内河船舶无法直接开到洋山港,影响了航运的时效性和经济性。实行“水水中转”对于突破瓶颈势在必行。
笔者从上海海关获悉,“水水中转”通过两周试运行,效果良好,上港集团正在统计成本效果。紧接着,德国著名企业德迅公司等将在成为第二批试点企业,他们表示,在试运行后,将对新加坡、高雄等港口的“水水中转”业务能力一并进行综合评价。按上港集团首试效益,该公司很可能将新加坡、高雄等部门业务转移到洋山港。
专家表示,“水水中转”更深层的意义是充分利用内河航运资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长江流域为腹地的东北亚国际枢纽港,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港口集疏运体系。
目前,洋山保税港区内拥有6平方公里的保税物流区域,仓库面积今年增大了46%,日趋完善的保税仓储硬件功能为洋山港“水水中转”提供巨大后备支持。据悉,保税货物“水水中转”业务将会延伸至进口环节,届时将实现出口、进口双向创新业务模式。 (郭文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