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澄海区已有60家企业获得出口玩具质量许可证,今年上半年出口玩具达2.5亿美元,同比增长27%;揭阳市出口鞋类质量不断提升,上半年出口鞋类货值突破3亿美元,同比增长16.5%;中山机电产品继续保持良好出口势头,出口货值达28.7亿美元,环比增长8.3%;顺德地区出口服装更是逆市上扬,出口货值高达3亿美元,同比增长54.6%……
按照广东检验检疫局领导提出的“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早见效”的工作思路,广东局扎实推进“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狠抓措施落实,半年来成果丰硕,成为广东外经贸平稳较快发展的“助推器”。
送服务 促发展
围绕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广东局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根本,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高度重视广东外经贸运行整体质量。在“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中,7名党组成员带领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服务工作组,“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到地方”。服务工作组每到一地,即召开相关职能机构和企业代表座谈会,共商促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双转移”大计,拿出实际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与此同时,面向广大进出口企业、大规模进行的免费培训活动在广东局辖区展开,共达746场次、21462人次参加的企业业务培训班在全省掀起了一场“质量风暴”。先后在惠州、梅州、肇庆、阳江、花都、汕头等地,举办了针对出口木制品和家具生产企业的安全控制体系、国内外技术法规的培训,2300多家出口木制品、家具生产企业全部参加。
今年以来,惠州观赏虾蟹顺利输往日本,中山鲜活水产品成功出口台湾,饶平深海养殖活鱼、花都玉米和惠来鱼糜首次出口香港,广东大批商品实现出口“零的突破”,并成为所在地区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
抓整治 打基础
“抓质量工作要抓出成效,就必须切实采取措施做到‘扶优治劣’。”广东局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在南粤大地迅速展开。
先后出动检验检疫执法人员近5000人次,对辖区1013家出口食品原料备案基地进行了清查,对1073家进口食品收货人进行备案管理;对1796家进出口农产品注册企业进行100%清理检查……
打击进出口食品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召开了30多场次专项整治宣传会和企业座谈会,组织3000多人次对广东局辖区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添加剂使用情况开展拉网式清理整顿,应用“出口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系统”对企业及其产品的添加剂使用实行电子化管理。
在检验检疫系统率先对活猪注册场甲型H1N1流感进行监测,对广东局辖区86个注册场活猪抽样检测猪鼻腔拭子样本263份,有效保障了供港澳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强化对出口消费品原辅材料中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情况的摸查和抽样检测,组织各分支局按不少于现有型式试验证书8%的比例,对出口液体加热器及灯具类产品的型式试验报告情况进行了全面核查。开展了对出口密胺餐具质量安全的专项监督抽查。
建体系 看长远
围绕实现“四个转变”——从被动把关转变为主动把关,从微观检验为主转变为宏观监管为主,从重视质量的把关转变为重视经济安全的把关,从具体质量检测转变为全面的质量管理,广东局将着力点放在了建立科学的质量监管体系上。
对30多种小家电产品按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并开展风险分析研究,并在广州局等10个分支局成功进行试点,建立健全了常态与动态相结合、企业诚信与风险分析相结合的出口企业分类管理制度,执法把关工作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确定了水产品、肉及肉制品、乳与乳制品、蔬菜类、植物油和酒类等6类大宗敏感高风险食品为重点产品,供港澳台食品生产加工区域为重点区域,集中人员和技术力量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进行风险研判,切实增强检验检疫监管工作的针对性。
加强与深圳、珠海检验检疫局以及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协调沟通,从5月1日起,在广东省内全面实行出境货物跨辖区、跨关区直通放行制度。截至6月30日,辖区共有18241批出口货物从深圳、珠海口岸采用直通放行方式出口,涉及1939家企业的机电、机械、服装、鞋类、家具、玩具等29类,仅在出境换证环节就为企业节省费用近100万元。
同时,致力于搭建质量“齐抓共管”的大平台,先后与湛江、汕头、惠州、梅州、阳江等市就共同建立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签署了备忘录,与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农业厅就建立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品扩大出口合作机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与中国检验(香港)有限公司和五洲检验(泰国)有限公司就保障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通过在管理上帮扶、质量上监控、检验上把关、技术上保障、服务上优化,广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