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港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增长迅速,有50家世界著名船公司在深圳港开辟近远洋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197条,深圳港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枢纽港和华南地区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已基本形成。深圳各口岸(含陆路)的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量随之快速增长,在进出境集装箱中截获的疫情和发现的问题也与日俱增,截至2008年底,发现此类不合格集装箱5.26万标箱。检出的疫情主要包括:各类生活垃圾、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以及其他有害生物、动植物残留、病媒生物等。
为加强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工作,深圳检验检疫局近5年来对深圳口岸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工作实行了统一管理,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规章、体系、操作规程、标准以及质量分析和信息反馈机制,把关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结合深圳地区集装箱检验检疫实际,深圳局先后制定了进境空箱检疫工作程序、进境重箱检疫工作程序、进出境集装箱场站登记管理办法及多项作业指导书等业务管理文件,建立了集装箱检验检疫工作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并对进出境集装箱疫病疫情和有毒有害物质检出情况实行月报制度,对典型案例实行及时报告制度。同时,参与编写并出版了《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实务》、《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论文汇编》、《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行政执法规范性文件汇编》、《澳大利亚、新西兰集装箱检验检疫技术法规》等,以便集装箱检验检疫执法人员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相关规定,为依法实施集装箱检验检疫打好基础。
与此同时,深圳检验检疫局不断探索,转变、创新集装箱检验检疫监管模式。
创新适载检验监管模式。结合深圳口岸实际,对海港口岸出境集装箱的适载检验采用“预检员预先检验+检验检疫机构监督”的管理模式,通过集装箱场站登记、分类管理、预检员培训考核、检验检疫监督等工作环节,既保证了有效监管,又保证了快捷通关。针对深圳陆路口岸通关量大、时效性要求高、检验检疫场地狭小等特点,还提出检验点前推后移的设想。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和完善海港进境空箱、重箱检疫模式。对进境空箱,按照“提前申报、分类管理、闸口查验”的思路,将闸口管理与“海港快速查验系统”相结合,建立并完善了“电子快速核放、落地放行、闸口查验和闸口消毒”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大了海港进境空箱检疫监管力度,也大大加快了通关速度,减少了船公司的空箱堆存时间,节约了运输成本,真正达到了“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的目的。对进境重箱,海港版快速验放系统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方式与港区电子数据平台相联,直接获取进境集装箱电子舱单数据,并根据设定的条件自动发出放行或布控指令,在打击逃漏检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通关效率。
加强科研,创新进境空箱卫生除害手段。针对进境空箱中存在的各类疫情和卫生问题,研制了智能机械手自动消毒系统。人工消毒每个空箱需两分钟,而该系统完成一次整个消毒过程仅需要一分钟,且能24小时不停运作,实现了码头闸口消毒机械化。该系统的启用,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性,保证了消毒的质量,节省了大量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进一步做好集装箱检验检疫工作,深圳检验检疫局提出,要着力提高应对口岸疫情及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提高集装箱检验检疫覆盖率、检出率、查处率。
建立和完善集装箱检验检疫有效、长效监督管理机制。以提高集装箱疫情检出率为核心,进一步规范集装箱疫情上报制度。在提高疫情检出率的基础上,拓展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将案例分析与风险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集装箱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
实现检验检疫监管模式转变,有效把关,高效服务。由直接检验检疫监管向间接监管、动态监管和事后监管转变。加大集装箱场站分类管理工作的推进力度,以管理水平、诚信度、预检工作质量及抽查不合格率高低等为依据,对已登记场站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类,并以此作为场站监管和抽查检验的依据。
基本实现集装箱检验检疫工作电子化。大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加强信息传递与交流,发挥全系统的整体把关和服务职能;与海关、港务、船代、集装箱堆场和中转站等有关部门实现计算机联网,实现数据信息交换和共享,集装箱检验检疫实现电子报检、电子监控,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和监管效力。
加强集装箱检验检疫队伍建设。将技术交流和培训经常化、制度化,使从事集装箱检验检疫的工作人员系统掌握有关集装箱检验检疫法律法规、行政执法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熟悉有关集装箱检验检疫的操作规程和标准。
加强口岸相关单位之间协调联动机制建设。逐步建立起关检联动、港检互动、检企互动的良好沟通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协同把关能力,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整合,全面提高通关效率;增强关检协作和信息交流机制,及时沟通情况,确定监管工作重点,增强联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