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晚20时,停靠在厦门东渡港3号泊位卸货的“克里斯托”轮船,完成了最后的水尺鉴定,徐徐地离开了厦门。开航前,菲律宾籍大副格罗亚紧紧地握住厦门检验检疫局检验员的手,“非常感谢你们公平、公正、高效的服务,谢谢你们!”是什么缘由让大副对检验检疫部门如此感动,事情还得由一宗复合肥的残损鉴定说起……
关舱不及货物被雨淋湿
6月23日下午,台风“莲花”刚刚过境,海面上风平浪静,天空中飘着一丝云彩,丝毫看不到会下雨的迹象。大型散装轮船“克里斯托”静静地停靠在厦门东渡港3号泊位,数十码头工人正在进行复合肥的灌包作业,港口机械“轰隆隆……”响,一派紧张而忙碌的作业景象。
可是,15时40分,天气骤然翻脸,一时间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停止卸货,紧急关舱……”“克里斯托”轮大副下达了关闭货舱的命令。然而,已经来不及了,从下雨始到16时舱门关好,时间过去了20分钟,雨水涌进了货舱,导致舱内部分货物受损。
据船长介绍,该轮从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出发,经过十来天的航行,于6月22日下午抵达厦门,轮船上共5个货舱,装有复合肥3.6万吨。在这次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4个船舱被雨水淋湿,受湿船舱里装有复合肥两万多吨!
维护质量安全责无旁贷
“丁零零、丁零零……”当天下午,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厦门检验检疫局鉴定与船舶检疫处骤然响起。
“靠泊东渡港区3号泊位的‘克里斯托’轮部分货物被雨淋湿,受损的数量及情况不明,需要申请检验检疫紧急鉴定。”东渡码头、船东代表打来了电话。
这是厦门港区今年发生的首宗进口复合肥残损鉴定。复合肥被雨淋湿后,会结成团块状,造成肥料成分流失,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易灼伤植物表层。
一接到电话,厦门检验检疫局立即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制定详细残损鉴定方案,并抽调人员集中应对。“农资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从‘质量和安全年’工作出发,务必要第一时间实施鉴定,确保船方、货主、码头等各方面利益,最大程度维护厦门公平公正的贸易环境,维护外贸的质量和安全。”该局鉴定处相关负责人明确提出了要求。
舱内勘验粉尘沾满全身
6月24日,天气稍稍好转,3名检验员在科长陈炳荣的带领下,来到厦门港东渡码头。
拿到第一手资料,对船舱里面的货物进行舱内鉴定是摆在检验人员面前的一道难关。三万多吨的散装货轮,船舱深度近十米,站在舱盖上向下望,恐高的人就会双腿发抖。曾当过船长的鉴定员林永谊说,沿舱壁的攀爬梯下舱一定要手脚并用,十来米的落差,如果稍有疏忽,跌入船舱舱底,后果不堪设想。
在装有化肥的货舱内工作是非常艰苦的一件差事,船舱通风效果极差,加上厦门6月份闷热的天气,刺鼻的化肥气味令人闻到就想呕吐。然而,鉴定人员面临的困难远不止于此,难闻的气味可以克服,而化肥的粉尘、腐蚀性让他们吃尽了苦头……从8时到12时,3名鉴定人员对被雨淋湿的4个货舱分别进行勘察。他们在舱内每迈出一步,复合肥几乎淹埋了整个小腿,鞋子里面灌满了肥料颗粒,刚一出舱,头发、胡子、衣服上均沾满了肥料的粉红色粉尘。
据介绍,复合肥的成分会对皮肤、黏膜等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鉴定人员要在船舱内逐一测量残损的表层高度,仔细察看受损程度,进行抽样检验。平均每个船舱花上40分钟,工作人员就几乎得整个上午处在腐蚀、闷热环境中。
科学鉴定确保公平公正
如何确定残损的数量?科学拟制被淋湿货舱的分卸方案成为检验鉴定人员一个选择的难点……
在厦门检验检疫局鉴定处的主持下,船东保赔协会、货主、码头、保险等代表坐到了一起。据林永谊介绍,前期的检验结果,货物因船方关舱不及时而导致的,这在各方已形成共识。但是,如何对受损货物和正常货物进行剥离?用机械作业还是以人工方式把残损复合肥从两万多吨中清理出来?成为各方博弈的焦点。用机械作业容易把正常货物当成残损,将大大增加船东的责任,而通过人工方式将延长卸货时间,却可保证分卸有效。
“我们将本着节约成本,提升外贸质量和安全的宗旨,公平公正地做出鉴定结论。”经研究,鉴定处最终确定对其中受损严重的两个舱采用机械作业,而其他的由工人下舱直接灌包,进行分离。
事实证明,这种鉴定方式是最优选择!从6月24日至7月5日,鉴定处3名同志跟踪监督码头卸货的全过程,并把分卸出来的残损货物进行独立过秤。最终,鉴定出受损复合肥达800多吨,为国家为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