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质量兴市看苏州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从杏花春雨的江南古城、文化后园,到改革开放的前沿热土、世界工厂,苏州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奇迹。与巧夺天工的苏绣一样,苏州的城市魅力同样蕴藏着大气而精彩的双面。

  先看一组数字:一面是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面积、人口只占全国的0.09%、0.45%,另一面是拥有长江、太湖的苏州,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吸引海外直接投资分别是6701.3亿元、2285.26亿美元、81.3亿美元,占到了全国的2.23%、8.92%、9.6%。

  再看一批荣誉:波司登、好孩子、金龙海格等63个中国名牌产品、80件中国驰名商标,333个江苏名牌产品,均列全省第一。

  令人刮目相看的数据背后,是苏州坚持质量兴市的战略大手笔。

  人文苏州

  苏州人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建设是从表层文明落笔的,诸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教育卫生条件的改善,城市环境的美化等,凭借经济实力和超前意识,苏州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引资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各类开发区的发展,城市与城市间表层文明的水平日益接近。要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项目以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是制胜的关键法宝,而这也对城市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样的竞争态势,苏州抢先一步,在继续强化表层文明建设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把城市文明建设向深层拓展,着力营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人文环境。这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崇文、融和、创新、致远”城市精神的感召下,开展质量兴市活动成了苏州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选择。

  “要大力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把苏州所辖各县级市建设成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城市群,并以此作为提升苏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两个率先’的有效途径。”苏州市质量工作分管领导周伟强副市长如是说。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苏州着力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四大行动计划”,把质量兴市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苏州”的有力抓手。

  苏州作为全国首个提出以大市为单位创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的地级市,率先在全国提出了融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为一体的创建目标,2006年4月21日,召开了创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动员大会,明确提出要通过两年时间的创建,全面达到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的各项指标要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市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共有23个成员单位参与,同时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建立办事机构,安排专门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出台了《关于创建全国质量兴市工作先进市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将质量兴市工作纳入政府总体工作目标。

  同年,各市、区政府又分别成立了以一把手市长、区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质量兴市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形成了强大合力。政府层面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加强督促,严格考核,每年按照责任状确定的目标,由政府组织对各地区、各部门质量兴市工作进行1~2次的现场考核和工作评估。

  苏州市在两年的创建工作中,仅质量联席会议就召开了15次,会议持续分析、解决存在的相关质量问题,提高了质量兴市的有效性。各地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全市各地累计保障经费达582万元,保障了质量兴市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

  苏州市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更是加强协调,保证创建工作的整体推进,领导小组特别注重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引导百姓共同参与,打造有质量的生活,特别注重建立维护百姓生活质量的机制,降低百姓的维权成本、畅通百姓的维权渠道。有着厚重人文基础的苏州通过质量兴市工作打造出一个崭新的质量城市。

  诗意苏州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描写了一个诗意的苏州。透过诗,是苏州人幽雅生活的追求,今天,这已经成为人们和谐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天堂该是什么模样?是小桥流水的恬淡,是观前老街的繁华?是古城门里的历史,还是金鸡湖畔的新貌?苏州人最有体会。2005年底,经过25项指标的严格考核,苏州全面达到了省定小康指标,已成为创业者向往、投资者留恋、居住者舒心的和谐之城;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共同喜爱的和谐之城。苏州被评为健康城市最佳范例并位居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前列。

  质量工作的落脚点是民生质量。苏州坚持质量兴市工作与“和谐苏州”建设紧密结合,着力推动民生改善。近年来,苏州淘汰落后工艺装备120项,450家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被坚决关停。2008年,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实现值为89.68,同比增长3.38,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并呈现逐步好转的局面。城市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0万吨,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昆山实施饮用水深度处理工程,成为我国第一个整个市区范围内全部实现饮用水深度处理的城市。

  苏州启动“蓝天工程”,对典型大气污染环境问题进行挂牌督办,区域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28天。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被国家环保部等三部联合命名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目前全国获此殊荣的仅3家。

  以“张家港精神”闻名全国的张家港市积极倡导“绿色行政”,着力打造洁美宜居之城,从2006年起,全面启动大气污染防治三年活动,已累计拆除燃煤锅炉108台,拆除烟囱76根,25家电力企业有19家建成了脱硫工程主题设施,11家企业安装了烟气在线监控装置,2008年,继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首批国家生态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后,张家港又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首批六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

  在苏州,“幸福指数”成了衡量民生工作的重要依据,外来人员子女入学,大病医疗的保障,直至邻里情深、居家养老的探索,核心是以人为本。

  沧浪区是苏州和谐社区建设的典范。沧浪区致力于推进幸福社区工作,社区建立“幸福指数”指标体系,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该区“邻里情”成为全国第一个社区服务公益品牌的注册商标。“邻里情”的服务涉及10大类100多个项目,通过“邻里情”品牌,先后建立困难群众援助中心、再就业援助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援助体系,加强对下岗职工、残疾军人、外来民工、特困家庭等困难人群的关怀,不断加大幸福社区生活家园的建设力度,社区居民自我服务、助人为乐的风气得到弘扬。该区还投资1136万元,为居民提供药品补贴和集预防、保健、计生技术指导、康复、健康教育、医疗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并严格卫生监督执法,取缔22家非法行医机构,净化医疗服务市场,为5300多名育龄妇女提供生殖健康普查服务。此外,该区出资7681.32万元,一次性奖励21337名持“独生子女证”的企业退休人员。因宋代名园沧浪亭而得名的古老沧浪,在新世纪完成了从文化沧浪向幸福沧浪的跨越。

  里河社区“爱之援”服务同盟会开展的“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盘二社区为区内服务质量好、价格公道的10多家便民服务网点发放的社区幸福联盟标记;网师园社区成立的“守望夕阳明珠基金会”……

  苏州人诗意般栖居在美丽的家园,令人心动和难忘,甚至心往。

  创新苏州

  昆曲,是苏州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以独特的魅力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昆曲之所以能够绵延千余年,一个关键的因素就在于不断创新。和昆曲一脉相承的是苏州在发展中始终重视自主创新不动摇。站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风口浪尖上,苏州同样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的考验与约束,世界工厂怎样走出微笑曲线,把庞大的产业基础转化为强大的产业利润和优势,从“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跨越,实现大象翻身,核心战略就在于自主创新。

  让我们把视线先投向昆曲的发源地昆山。这个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骄子,2005年至今连续排名全国百强县首位,在自主创新上开拓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昆山之路”。为配合质量兴市活动的开展,昆山全面启动实施以“自主创新、自我创业、自创品牌”为主题的“三自”创新战略,从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和保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给予创新企业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努力实现在高平台上的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积极向创新导向型和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008年,昆山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9%,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3.41%,分别提高0.14和0.41个百分点,在科技部、社科院组织的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中,昆山蝉联全国县级市第一。

  这只是苏州自主创新的一个缩影,在苏州自身定位的宏伟蓝图上,把苏州打造成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和创新型城市是最为重头的字眼之一。近年来,苏州实施“推进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政策落实专项行动”,通过率先实施国家科技创新政策,抢抓发展机遇。2008年,全市财政科技经费超过21亿元,同比增长40%,推动政策落实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中新科技城、苏州科技城等创新载体和平台建成,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和苏州大学科技园区启动建设,全市拥有科技创业孵化机构27个,建成17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科研机构73家,位居全省前列,其中95%在企业,苏州企业的行业影响力日渐提升。

  同时,政府每年对新获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企业(含工程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分别奖励200万元和100万元,激发了企业的争创热情。200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分别达到48558件和18270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3.9%和99.5%。当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20亿元,其中85%以上由大中型企业投入。为了最大程度地放大创新成果,2007年,苏州市政府印发了《苏州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完善了工作机制和奖励制度,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引导企业按照自主、自愿方式组建各种形式的相关技术标准企业联盟,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目前,苏州共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10个,拥有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8个,居全国、全省前列。苏州人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正塑造着新的辉煌,也塑造着城市的产业自信。

  质量苏州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苏州园林早已名闻天下。如今,苏州的经济发展也是声名远扬,支撑苏州一、二、三产齐头并进的,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以质取胜战略,质量苏州由此而生。

  质量安全需要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创造。打假治劣,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扶优扶强,保持对假冒伪劣产品打击的高压态势,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三年来,苏州共查处10万元以上的假冒伪劣大要案731起,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374个。事关老百姓日常消费和身体健康的水、电、煤气以及出租车和医疗器械的计量器具全部纳入强制管理,确保了计量准确可靠。逐步在农贸市场推行“四统一”,实施电子秤的规范流转,减少了短斤少两现象。今年,全市城乡主要农贸市场实施“四统一”管理已列入实事工程,政府为此将投入1800万元。目前,全市已有4家省级计量诚信集贸市场,7家市级计量诚信集贸市场。2004年,苏州率先向全国承诺,用三年时间,打造“诚信苏州、消费天堂”的城市新形象,积极开展“消费放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高苏州消费环境的安全度、经营者的诚信度和消费者的满意度,34个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行业放心消费达标,经考核验收的放心消费场所达到18000多个,市场环境切实好转,苏州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消费放心城市。

  食品安全与特种设备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两个安全”的稳定始终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务院组织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工作以来,市政府统一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行动方案》,政府、部门和企业相关责任明确,按照“突出重点、把握关键、逐项推进、全面达标”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企业质量档案,狠抓小作坊分类管理。探索完善长效监管,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苏州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意见》,推动建立全市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产品、豆制品、猪肉和工业产品等五个监管链条。认真落实“查、治、管、扶、建”五项措施,组织开展了10类重点产品和灾后重建8类产品的专项整治工作,涉及到的2104家企业100%进行了现场检查,100%建立了质量档案,100%进行了监督抽查,完成了“企业全备案、产品全登记、检测全报告”的目标,达到了整治提高的目的。在全国率先建立全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对全市933家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对5家供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24小时不间断驻厂监管,实施全过程监管和批批检验;对102家供应奥运赛区城市的食品生产企业,实施从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到出厂检验的全程监控,确保供奥食品和涉奥食品的安全。奥运会期间,全市成功供应奥运会方便面5个品种64750箱,海鲜冷冻品24个品种89.3吨,矿物质水21176箱。苏州质监局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称号。建立和完善了覆盖乡、村的四级监管网络,在全国率先建立监察机构和检验机构联动的信息系统,对全市18.2万台件的特种设备实施实时动态监管;加强专项整治和隐患治理,建立了安全隐患整治信息系统和挂牌督办制度,提升了安全监察的有效性。组织全市12家电梯制造单位赴灾区进行电梯安全检查和恢复运行工作,对苏州制造的1597台电梯进行了安全检查,修复了513台受损电梯,报废4台。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在苏州,有太多值得自豪的数据:3年来,苏州工程建设达标率为100%。在一张满分的答卷上,记载着个131个扬子杯和3个鲁班奖。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苏州始终将保留古城风貌放在首要位置。不惜重金打造环古城河风光带,实施平江路、山塘街街坊改造,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新城建设也日新月异,园区科文中心、国际博览中心这样大手笔的现代建筑,也成为苏州城市建设新的代表之作。如果说苏州博物馆代表的是新建筑风格向传统建筑风格的某种敬意的话,那么,苏州工业园区的物流中心可就是纯粹的新经典了,这座风格独特的现代化建筑当之无愧地摘取了我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鲁班奖。

  品牌苏州

  曾几何时,“苏品”还是记忆中娟秀的丝绸和精致的折扇,如今已变成了国际流行风尚指标的波司登羽绒服装和占领大半欧美市场的好孩子童车。名牌犹如苏州亮丽的名片,使苏州在依托名牌展示经济活力的同时,更大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的形象。波司登、雪中飞、沙洲优黄,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撑起了苏州可观的经济规模,营造了健康的消费环境,一个个鲜活的名牌符号比之冷冰冰的商品名称,本身就赋予了苏州更多的文化底蕴和活力。

  苏州质监局局长申爱军告诉记者:“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农业融合发展,让苏州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事实也是如此,苏州相继荣获了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之首和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的称号,品牌经济已成为苏州经济最强劲、最持续的推动力。

  苏州市政府一直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为依托,坚持质量兴市工作与“和谐苏州”建设紧密结合,专门出台《关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若干意见》,按照培育一批,发展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不断加大名牌的培育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个数量众多、层级合理的名牌梯队,全市已拥有中国世界名牌1个、中国名牌产品63个、江苏名牌产品333个,均列全省第一。政府每年定期对名牌产品获得企业进行表彰奖励,截至目前,全市两级财政共发放名牌奖励资金8366万元。在2008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上,9个苏州品牌上榜,“波司登”、“沙钢”、“梦兰”三大品牌更是跻身百强。一大批企业凭借其品牌价值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如深受苏州市民欢迎的“长发食品”、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5%以上的“六六视觉”、创造中国客车业发展奇迹的“海格客车”……一系列企业的成功发展说明,苏州品牌经济强势崛起!

  说起苏州的名牌工作,不能不提到常熟,常熟是全国首批质量兴市活动试点地区,常熟的名牌经济也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目前拥有22个中国名牌产品,99个省级名牌产品,中国名牌数量居江苏省县(市)之首,名牌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常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标志性项目。诞生在常熟的“波司登”,作为常熟众多民营服装企业的代表,取得的成功同样具有振奋人心的代表性。中国服装届首个“中国世界名牌”、全国质量管理领域最高奖“全国质量奖”、纺织服装行业唯一“向世界名牌进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百亿品牌价值……由这一系列荣誉汇聚起来的“波司登效应”激发了常熟一大批民营服装企业争创名牌的热情,仅在防寒服装领域,常熟就有雪中飞、千仞岗等五大中国名牌,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共同构成了常熟“金字塔型”品牌群落的耀目塔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苏州在工业产品领域品牌战略取得突破之后,又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品牌化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质监部门会同农林、水产等部门积极打造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全市8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完善洞庭(山)碧螺春茶地理标志产品二维条码防伪保真系统,开展了“地理标志保护你——2008阳澄湖大闸蟹阳光行动”,全国首个活体地理标志产品“阳澄湖大闸蟹”得到消费者的信赖;积极打造碧螺春茶、阳澄湖蟹、太湖水产、苏太猪等特色农业名牌,农产品名牌数量增加,影响扩大,全市拥有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53个。其中,具有独特地理位置的吴中区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大打“农牌”,一方面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完成了2.36万亩西太湖围网养殖整治,启动实施了11.9万亩东太湖围网养殖整治,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高效农业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区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达11.84万亩,陆续建成了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1个——碧螺春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大闸蟹和太湖莼菜,目前全区拥有绿色有机食品64个,无公害农产品101个,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52个,其中太湖大闸蟹和玉品碧螺春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带动了农民增收,2008年吴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85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

  苏州还将品牌经济延伸到服务业,重点加快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行业的标准化进程。由于服务标准化基地和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苏州涌现出工业园区邻里中心、江苏国泰集团等16个江苏省服务业名牌和苏州移动、苏州供电等12个江苏省服务质量奖,在商贸流通领域,2008年就有常熟市新合作常客隆购物广场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同时获得江苏省服务业名牌。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更是大名鼎鼎,2008年电博会吸引了国内外超过14万人次到场,如今它已经是国内电子信息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之一。农业、服务业领域名牌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显著提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苏州的品牌之路越走越宽。

  2008年12月3日,由国家、省有关部门专家组成的核查验收组顺利通过了对苏州创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的验收,苏州的质量兴市工作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留下了一系列令人赞叹的数字:国家、省、市三级抽样合格率95.28%,产品质量指数98.12%,全市供电、电信、交通、邮政等行业100%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全市工程建设项目一次交验合格率达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9.68……这一串串数字既是苏州探索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道路上的收获,更是苏州人发扬城市精神、建设现代城市文明新征途的起点。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苏州人不会满足于现有的成绩。2009年,苏州市为了深化质量兴市工作,又在全市推进创建全国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工作,为此,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目的是到2013年,建成10个以上国家优质产品生产基地。

  苏州,正用自己的智慧和自信默默续写着质量振兴的新篇章。

作者:王吉 蔡美萍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0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