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工业产品质量接受了中国政府网的专访。
娄勤俭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工业化中期,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阶段。要建立创新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重点在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进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
与此同时,在当前形势下,加强质量工作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为进一步加强企业产品质量工作,目前工信部正在开展调研,计划将质量规划列入“十二五”规划。
初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娄勤俭指出,现阶段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企业创新活动比较活跃,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大幅增加,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体来看,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国省级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超过5600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75家,而技术中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创新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从专利的获取情况来看,2008年我国重点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超过11万项,比2007年增长22.46%。作为当前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和支柱产业,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尤为明显。近十年以来,我国专利数量以每年超过25%的速度递增,其中信息产业发明专利占到国家同类专利总量的53%。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在ICT专利检索中,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第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原来我国主要把国外标准拿来用,现在我国不但采用国际标准,而且还把先进技术贡献到国际标准当中。比如TD-SCDMA技术,是我国第一个以通信系统解决方案通过的国际标准。此外,我国在一些互联网技术、传输技术、IP技术等方面也对国际标准组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四,企业创新投入非常大。特别是华为、中兴等全球竞争性的企业,其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已经超过销售收入的10%。以电子百强、工业百强等指数企业为例,这些企业的研究和实验经费投入总额已经超过3000亿元。
第五,强调产学研用相结合。过去,大学、研究所和企业是相互隔离的,现在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和本身经济实力的增强,企业在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机构,国家企业创新体系的建立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
谈及如何从政策法规层面引导技术创新,娄勤俭表示,国家主要通过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人才战略等标准体系的建立,引导国家和社会资源向企业集聚,进而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工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和科技部于5月15日联合印发的《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主要明确了当前一些产业技术发展的目标、途径、手段和作用,将对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构建创新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多举措落实企业产品质量责任
娄勤俭指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产品的质量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许多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从工业制造来讲,我国工业产品品种结构持续改善,产品质量大幅提高,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其中,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的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装备制造业,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能够实现自主化;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自行车等消费类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50%左右;动车组技术水平和部分通信装备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娄勤俭强调,加强质量工作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而企业是产品质量责任的主体。关于如何进一步落实企业的产品质量责任,娄勤俭认为,一是通过国家抓规划,目前工信部正在开展调研,并计划在“十二五”规划中列入质量规划。二是在产业政策上考虑支持先进技术,淘汰落后产品。三是抓标准,杜绝无标准生产,不仅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还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产品上,并淘汰部分落后的标准。据了解,在目前4万多个行业标准中,将近一半标准的标龄超过十年,为此,工信部已经组织力量对十年以上标龄的标准进行复核。四是抓技术改造,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五是开展专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