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到宏观、从地方到全球,标准无处不在;从设计到生产、从产品到服务,在全球供应链条的各部分,标准无所不及。”关于标准,有人这样表述。
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殊值,以在预定领域内实现最佳秩序。
标准提供解决方案,并促使目标达成;标准联结着人们和整个世界。对企业乃至国家而言,拥有标准就意味着拥有了话语权。
在我国,近年来以标准为纽带的企业技术联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壮大着中国技术标准的力量。与此同时,国家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联盟发展,培育具有自主创新成果的联盟标准,使联盟日益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成为制订标准的主要载体。
产业联盟是企业间结成的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它具有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的特点,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联盟在具体形式上更多地表现为企业技术联盟。
在首都北京,由市科委主导成立的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北京数控装备创新联盟、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等企业联盟,以技术标准作为产业突围的一剂强心针,不断促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有些已经发挥出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影响也在日益扩大。
标准之争白热化
当今世界虽然步入和平发展的时代,但各国间的竞争却更加激烈和残酷,各国集中优势产业,力求在全球经济链中分一杯羹。进入21世纪,标准竞争成为继产品竞争、品牌竞争之后的又一层次更深、水平更高、影响更大的竞争形式。标准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再次表明:谁掌握了技术标准的主导权,谁就掌握了游戏规则的制定权,谁在竞争中就能处于优势地位。
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各自的标准化发展战略,以应对因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同时,国际标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并呈现出标准战略化、国际化、市场化的三大趋势。
在新国际经济竞争环境下,技术标准已成为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TU(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性组织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强标准化战略的研究,以确保本组织和本国标准的国际适应性,加强自身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标准的国际化或标准的国际趋同已成为一种势不可当的世界潮流。一方面,许多国家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制订活动;另一方面,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构筑内容复杂、数量巨大的标准体系必须依靠国际合作才能实现。
此外,标准逐步从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方向发展。社会各方对标准的需求剧增,使以市场驱动为主要动力的发展模式取代了以技术和产品研发为动力的模式;日益开放的制标工作体系,使更多的企业、用户加入到标准的制订工作中来,提高了标准的实用性;在标准的形式上还出现了协议标准和事实标准等新模式,充分体现了标准应尽快反映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原则。
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国也在加紧推进标准化战略。据统计,至2006年底我国共制定出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73117项,比1997年增加了33.28%。10年间,中国标准除了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长,更在标准化活动的各个层面都取得了质的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标准化工作主要集中在农业标准化、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业与消费品安全标准化、安全生产标准化、检测方法标准化、节能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标准化等12个领域,其中食品安全标准化和工业与消费品安全标准化是重中之重。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标准化道路虽然依然漫长,但在标准制订的广度和深度、标准实施与应用、尤其是技术标准的国际化等方面已经获得了不少突破性进展,标准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技术标准领域,中国标准从“国际标准本地化”到“中国标准国际化”转变的趋势正在显现。
企业主体的标准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以技术标准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成为北京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
北京拥有雄厚的研发力量,具有研制先进标准的实力与潜力;北京还集聚了全国大部分的标准咨询服务、检测、认证机构、专业技术委员会等资源,是发展标准服务的重要基础。在移动通信、显示、数字终端(家电)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北京已经具备创制国际先进标准的实力;部分高技术企业正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以此提升产业、企业的竞争力。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北京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优势并不突出,虽然高新技术领域在技术标准方面一枝独秀,但总体标准化水平仍有待提升。
为此,北京市实施了创新驱动、标准提升的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即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促进北京地区创制先进标准和参与国际竞争;以标准实施为手段,全面提升北京地区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管理水平。同时以标准服务为新的增值点,大力发展市场化的标准服务业。
为促进技术研发、标准与市场互动发展,北京市强化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通过政府引导,鼓励企业自主联盟,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技术标准体系,提升了标准的市场适应能力和企业标准管理水平。
软件领域的长风联盟,生物医药领域的外包服务联盟(ABO联盟),新材料领域的测试联盟,先进制造领域的数控联盟以及技术转移服务领域的协同创新服务联盟……近年来,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研究院所、高校和中介机构共同参与的联盟组织相继成立。这近50家产业、企业联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用新的机制将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凝聚起来,积极探索联合创新、实现共赢的发展之路。
长风联盟目前已有会员73家,以“标准是纽带,联合是力量”为宗旨,整合了软件产业“产学研用”的优势资源。联盟企业2008年总体营业收入达到254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1%,占北京市软件企业总营业收入的17%,联盟的整体实力已经超过国内任何一家软件企业。
新材料测试联盟现有成员单位近20家,汇集了北京地区材料分析测试领域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国家级和市级相关机构,服务范围涵盖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家用电器、建筑材料、生物医药制品等多个领域。2008年测试联盟服务收入近2.5亿元。
ABO联盟有28家会员单位,形成了化学、生物两大技术服务链条,2008年技术服务收入将突破5亿元。经过3年的探索,联盟成员在共享资源和共同创新方面取得了实效。联盟整合多方资源,创新组织机制,研制出EV-71诊断试剂盒,并就EV-71抗体制备技术申请了国家专利。
数控联盟整合了北京实力最强的22家数控企业和院所,联盟成员总产业占据了北京该行业90%的份额。联盟通过紧抓面向汽车、航空等重点行业的组线配套服务,增强了数控行业提供全面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通过紧抓共性技术需求,联合企业共建开放实验室,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协同创新服务联盟现有成员148家(包括20余家国外机构),2008年促进成员共开展创新服务5707项,其中技术转移服务项目3882项,促成技术交易额23.22亿元,联盟成员实现技术转移服务收入2.73亿元。为实现技术转移跨区域运作和资源共享,联盟作为全国技术交易服务联盟的试点机构,已先后与长三角科技中介战略联盟、东北技术转移联盟成为关系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资源整合。
长风联盟的标准化道路
长风联盟成立以来,以企业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聚集,逐步打造产学研用体系架构。联盟的73家会员中,“产”(企业)占65%,“用”(用户)占17%,“学”(高校)占3%,“研”(科研院所)占5%,第三方机构占10%。同时,联盟中的龙头企业聚集,其中8家企业入主2008年中国软件收入规模前100强。
联盟突出了需求导向,应用牵引,不断吸纳大量用户单位,以标准为纽带,统一标准,兼容产品,解决用户使用的不便,增加用户信赖度。目前,联盟已会聚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骨干软件企业,联盟企业电子政务市场占全国电子政务市场近1/3的份额。2008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以上的企业达14家,其营业收入占联盟企业总营业收入的97%。联盟骨干企业(最早入会的18家企业)依托联盟技术标准和技术协作新增业务收入26.8亿元,是2006年增长额7.6亿元的近4倍。
2008年6月,长风联盟发布了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白皮书,并成立SOA-EERP技术工作组,这是中国软件企业首次在国际标准组织中主导的SOA相关技术工作组。2008年12月,联盟标准委员会正式成立。
今年3月,联盟在京正式发布了《长风联盟软件服务运营推进战略白皮书》(简称为SaaS白皮书),并针对SaaS产业提出四大业务模式,此举堪称建设中国SaaS体系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至此,长风联盟在开放标准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联盟已陆续完成6个标准方面的白皮书,形成1套基础软件组合测试基准规范,1套SOA标准规范(包含12个规范);形成6个SOA联盟规范,完成3篇国际论文,10篇国内研究报告。
今年,长风联盟则还在SOA、SaaS(软件即服务)、行业应用上进一步加强标准与技术的研究。根据联盟标准规划,重点在联盟规范/标准、参与行业/国家标准、标准国际化三方面开展工作。其2009年的主要目标就是,把“长风”品牌不断推向市场,实现和用户的零距离接触。
其中,针对联盟规范/标准,将联合研制联盟标准规范,提升联盟技术协作和标准协作水平;在行业与国家标准输出方面:积极将联盟形成的标准规范向产业输出,发动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研制;在国际化标准推动上,持续推动EERP核心技术和标准的进一步发展成型,预计到2009年年底为止,长风联盟将完成2项OASIS标准草案提交、10项国家标准编制、2项行业标准编制和10项以上联盟技术/业务规范的研制。
在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方面,长风联盟将在SOA、虚拟化、大规模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积累一批核心软件原型和技术成果,进一步提升SOA产品套件的成熟度;研发满足SaaS应用的操作系统、中间件等基础设施平台产品。到2009年底,预计完成约10套关键产品与平台的研发。
面对日益复杂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尤其是当前经济危机的冲击,坚持不懈地支持开放标准,是实现自主软件迅速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避免与国外垄断软件进行同质化竞争的必要条件。
基于这些理念,长风联盟建立了我国首个基础软件应用联合推进平台,拉开建设全国首个软件统一服务保障体系的序幕。这个涵盖平台软件厂商和应用集成商的第三方服务认证保障体系,将展开市场化运营,以提高基础软件的服务水平和用户的使用信心、树立国产软件服务的新形象。
近期,联盟还组织成员企业与各地用户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围绕用户关心的问题编写了SOA应用策略、SOA产品与解决方案、SOA应用方法等,为用户提供信息化建设的咨询服务。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推进SOA标准分析、标准应用,逐步成为SOA国际通行标准的积极参与者,使中国在国际技术标准、政策制订工作中发挥出日益深远的影响力。
联盟就是力量,长风联盟的发展历程验证了这一判断。成立4年来,长风联盟作为中国软件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多次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并为中国软件业在标准和技术等方面的激烈角逐中夺得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