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不少企业开始着手制定一些新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如何,直接影响其权威性、有效性,关系到企业的科学发展。
从企业的现实情况看,大多数新制度符合客观实际,是针对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而量身制作的,体现了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但也有少数新制度难辞“应景式”的嫌疑。比如,有的企业为了显示新年新气象而盲目制定制度,其实职工很难做到、很难坚持;有的为了表明对上级某项指示的态度而仓促定个制度,其实执行不了;有的为了表示对某项工作的重视而随意出台制度,其实没这个必要。这些制度因其应景性,大都落实不好、落实不了,最后不了了之。
应景式制度的出台,一方面会使制度形式化,因难以得到真正地落实和执行,事实上成了花瓶和摆设,失去了指导工作、规范行为的价值。另一方面易使形式主义合法化,制定制度的初衷是应景的,制度本身就必然流于形式主义。这种形式主义因附着在制度上而具有欺骗性、合法性,进而取得“通行证”。
与常见的应景式工作相比,应景式制度的危害要大得多。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对企业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长远的。应景式制度不仅使这些制度本身无法发挥作用,使企业的某些工作陷入混乱,而且容易导致“破窗效应”,削弱其他制度的权威,让人对制度产生漠视心理。应景式制度的负面效应一旦产生,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
应景式制度源于应景式思维。少数干部在形式主义思想、官僚主义作风和不正确政绩观的支配下,慢慢形成了一种应景式思维,即不管实际效果,只求应景得分。无论是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还是迎接上级的检查考核,只要有可能给自己脸上贴金,都要抢时间、抢速度、抢风头,又是大力宣传,又是编印出书,制作展板,搞出动静、搞出声响、搞出景观,以求抢得头彩。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制度变成了应景的工具。
制度应该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应该反映规律、符合实际。企业各级领导制定制度时,不能简单武断,拍拍脑门就决策;不能盲目蛮干,拍拍胸脯就推行;不能不计后果,拍拍双手就废掉。制定制度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职工,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认真征求各方意见,这样才能确保制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真正发挥新制度的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