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达的时代,封建迷信色彩明显弱化。在消费领域,却依旧弥漫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香雾”。每当“香雾”缭绕之际,就是考验消费者的紧要关头。是膝盖发软?还是意志坚定?这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有人向来迷信洋品牌。在他们心里,洋=好。而洋品牌频频出丑,令这部分消费者陷入惶惑之中。针对一些大品牌、洋品牌连发丑闻,权威人士指出,企业规模大、品牌知名度高,不能成为消费者迷信某种产品质量的理由。
每位当红明星的背后,都集合着一批拥趸。精明商家知道,大批歌迷、影迷往往是最忠诚的消费者。于是不惜投入资金,把明星人物打造成“病人”——让他们对某种商品产生“依赖症”。不过,最近颁布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名人代言将要担负连带责任,这下子可能让一些名人知“险”而退了。其实这类谎言不难戳穿,一位常在电视上露脸的爷儿们宣称:他只到“某个商场买东西”——很明显这是一句瞎话,可能吗?您一生只到一家商场买东西?别的地方从来不去?
消费者平时最信任谁?身边人,包括亲朋、同事甚至路人。这一微妙心理也被捕捉到了,所以,有些商家会让某位消费者在电台、网络现身说法,以此来影响其他人,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然而,因为消费者最迷信的人是身边人,因而一些糟糕口碑的杀伤力也最大。
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要落实到产品质量上,有位年轻的妈妈就是这样的消费者。她的经验很简单:出门购物,必须破除三大“消费迷信”。第一,不迷信名牌,实用就好。比如小宝宝的衣服,她曾买过一套名牌的最普通的内衣套装,打九折还花了80多元。后来到市场上买了另外一个牌子不是很响的天然彩棉内衣,才花了30块钱,无论质量还是手感都不比前者的差。第二,不迷信大商场、大超市。平时,她能从批发市场买的东西,就不去大商场和超市,这样做可以省下一半的钱。第三,不遇到什么就匆忙买什么。比如衣服,当季的衣服就要比换季的衣服贵很多。如果能事先算计好,挑个合适的时机购买,肯定省钱不少。由于坚持“不迷信”原则,老公夸奖她成了“省钱婆”。
迷信的本质,就是骗取人们的信任,让其无条件服从,然后随心所欲地引导和支配他们。而消费迷信的直接结果,就是让顾客迷迷糊糊,人云亦云,不顾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最终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如今,制造迷信诱惑消费者上钩,是一些商家的拿手好戏。事实上这类消费迷信已经远离了营销,变得和欺骗差不多。请消费者告诉消费者: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想省钱和舒适地消费,全靠我们自己。让我们返回实用而朴素的消费底线吧——我需要,我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