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向海关报关,所受的“待遇”却可能天壤之别。
记者从5月21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海关分类通关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获悉,海关总署今年将在全国海关中选择业务量较大的北京、天津、大连、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福州、厦门、青岛、广州、深圳、拱北、黄埔、江门15个海关开展出口货物分类通关改革试点。
听说海关要启动分类通关改革,一些企业负责人到实行试点的海关问询后,感到非常兴奋。“我们了解到,分类通关就是按照风险等级,对报关单进行分类管理,风险等级低的,可以快速验放,风险等级高的才重点审核、重点查验。对我们这样资信好的大型企业来讲,我相信不仅能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且也真正体现‘守法便利’的原则,我们很期待改革的正式推行。”低风险货物的报关单证将由计算机快速审核,与之相反,高风险货物的报关单证则由海关将实施重点审核和查验。海关通关作业方式由“纸面人工为主、逐票审核”向“电子自动为主、重点审核”转变。
上海海关率先启动分类通关改革试点后,平均通关速度提高30%以上,基本实现了“优化监管质量、提高通关效率、整合资源配置、缓解关员压力”的阶段性目标,分类通关的优势和效益充分显现。
分类通关改革试点对企业来说,就是以诚信换效率。根据上海海关试点情况,实施计算机自动审核或人工审核快速验放的货物,海关单证作业速度提升一倍。上述通关方式占所有试点范围报关单的86%以上,大幅提升整体出口通关速度。
海关总署表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大进出口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在这个关键时期,海关果断扩大出口货物分类通关改革,大幅度提高出口货物的通关效率,将为我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提供有力的支持,是海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分类通关改革以企业守法管理为核心,以风险分析为手段,以前期和后续管理为保障,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报关单(货物)实施分类通关。分类通关的核心是对报关单(货物)实施风险式管理,一方面通过应用风险分析,甄别监管重点,有利于海关合理调配资源,加强实际监管;另一方面通过分类通关、快速验放低风险货物,有利于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通关成本,改革也将促进企业守法自律,严格按照海关监管要求开展进出口业务,形成海关与守法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海关与企业“双赢”。
对于海关来说,分类通关后,海关将加强对重点报关单的审核,对低风险报关单由计算机自动审核验放。海关总署指出,这将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有效防控执法风险。同时,改革后,以前被单证作业束缚的部分人力将解放出来,充实到实际监管岗位,这将从提高审单质量和加强实际监管两个方面,促进和保障应收尽收。2008年,上海海关出口立案2337起,案值共计7.62亿元人民币,涉及税款1851.8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3.8%、44.2%和84.38%。此外,大量单证由计算机自动处理,在客观上有效减少人为干预,为规范统一执法,体现公平公正创造有利条件。
分类通关改革实现关企“双赢”
上海海关查获率提升45% 通关速度提高30%
实施分类通关改革试点一年来,上海海关在平均查验率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查获率大幅提升45%,平均通关速度提高30%以上,海关关员人均日接单审核量显著下降,实现了企业与海关“双赢”。
2007年12月27日,上海海关在海关系统率先启动分类通关改革试点。符合条件的高资信企业可以实现“无纸通关”,企业凭海关电子验放回执即可直接办理出口装运手续;低风险报关单证可以实现快速验放。这项以优化海关监管和服务为根本的改革,不仅使海关的监管效能和通关效率大大提升,也使守法企业享受到了海关优质服务带来的好处。
据上海海关监管通关处处长张亚平介绍,上海海关实施的分类通关是一种通过运用风险管理和企业守法便利的理念,综合企业和商品因素,按照风险高低对货物实施分类验放处置,对大部分诚信企业的货物实施计算机自动验放或人工快速验放,对重点监管企业以及商品实施重点监控验核的通关模式。“通俗地说,就是海关对企业的报关数据不再平均用力,逐票审核,而是根据企业的资信情况和风险等级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作业方式。风险低的快速放行,风险高的重点监控验放。”
东方海外物流(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长期在浦江海关报关的代理公司,关务主管撒佳俊对改革前后的变化深有体会:“最明显的感受就是通关速度加快了,通关效率提高了。同样数量的报关单,现在办理时间减少了一半。通关时间是报关企业效率的最好体现,效率提高了,客户对我们就满意了。”他还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以前浦江海关关员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九点钟左右,我们公司的报关员们也要忙到那时候才下班。现在效率提高,海关关员和我们都能正常时间下班了。”
浦江海关关长黄尧根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分类通关改革试点前,出口业务现场人均日审单量超过800份,极端高峰时超过1200份。以前,关员在审核单证时平均用力,逐票审核,这样不仅不能确保重点,为了保证当天单证当天放行,关员还得经常加班。现在,我们通过风险管理对单证实施风险识别,并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代替大量简单事务性的人工操作,海关单证作业速度提升一倍,通关效率当然就大大提高了。”
实施单证快速验放、实现通关效率提升的前提,是海关“企业守法便利”原则的大力倡导、海关风险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创新的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上海海关始终遵循了“海关与企业双赢”的原则。例如在上海海关分类通关改革的四种作业方式中,“无纸自动验放”作业方式主要是针对资信良好的企业,目前有近2000家企业纳入试点。试点企业以无纸方式向海关申报报关单电子数据,经审核符合无纸通关条件的,海关系统自动向企业发送验放回执。企业自行打印放行通知,即可办理出口装运手续。不必每票货物出口都到海关业务现场办理,企业足不出户完成无纸通关,这无疑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通关和物流成本。而即便不能享受“无纸自动验放”作业方式,只要海关通过风险分析确定为低风险单证,同样可以实现快速验放。
宜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海关事务部主管陈刚给记者算了本企业发展账:“第一是成本账。因为通关效率提高了,企业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低风险单证查验率低,也使企业花在通关方面的成本降低了。第二是效率账。提高物流效率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通关效率的提高使我们企业物流部门能更合理地安排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物流效率。第三是信誉账。通关效率乃至物流效率的整体提升,使我们有更充分的把握完成订单,对企业信誉的提升有莫大的帮助。第四是文化账。海关的守法便利原则促使我们企业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诚信守法的健康企业文化。而这四笔加在一起,就是一笔企业发展账。”
企业在算账,上海海关副关长闻学祥同样也在算账:“第一笔是通关效率账。目前实施快速验放的货物,海关单证作业速度提升一倍,涉及的报关单量占所有试点范围报关单的86%以上,大幅提升了上海口岸整体出口通关速度。第二笔是人力资源账。改革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部分审单作业岗位人员被解放出来,逐步向风险管理、查验物控、后续管理等领域倾斜,保证我们切实将有限的管理资源用在了防控风险的“刀刃”上。第三笔是监管效能账。通过提高企业分类管理和风险分析水平,加大对高风险单证的监管力度,2008年上海海关在平均出口查验率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查获率却同比大幅提高了45%,真正实现了有效监管的目标。”
目前,上海海关通关分类改革已经覆盖了上海关区所有海、空运出口业务现场,上海关区九成的出口报关单已纳入到改革试点范围。
分类通关破解通关瓶颈
“报关单一递进海关,海关通关作业风险分析系统立即对其进行了100%的风险识别,将报关单证划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同时,海关结合企业资信情况和有关管理要求,具体实施计算机自动验放、重点监控验放等作业方式。”分类通关改革试点一年后,上海海关监管通关处处长张亚平向笔者解读了此项破解通关瓶颈的海关改革。
2007年12月27日上海海关启动通关分类改革试点以来,通过优化作业流程,海关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单证实施不同的审核力度和不同的布控水平,对大量风险等级较低的报关单证实施计算机自动验放或人工快速验放,降低布控比例,将有限的人力资源集中于高风险单证的审核与查验,逐步实现通关作业方式由“纸面人工为主、逐票审核”向“电子自动为主、重点审核”转变。
“分类通关改革试点不是简单的作业方式变革,而是对海关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的一次全方位改革。”上海海关监管通关处处长张亚平说。
改革试点中,上海海关遵循“海关与企业双赢”的原则,充分体现企业“守法便利、违法惩戒”的管理理念,实现了管理重心从“以货物为主”向“企业与货物并重”的转变。分类通关作业模式,使更多资信好的企业从中受益。而为了完善企业分类评估,提高企业分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上海海关研发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并进一步细化了改革试点企业评审条件。截至2009年1月31日,共评定上海地区进出口企业AA类63家,A类774家,C、D类企业共124家。
海关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了风险参数管理、货到前舱单风险分析等多个管理系统,为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及业务工作的有机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自改革启动至2008年底,上海海关通过无纸通关和计算机自动验放处理的单证约占55%,加上人工审核的低风险单证,约86%的出口单证实现了快速验放。
上海海关分类通关改革已试点一年多,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关长孙毅彪表示,“我们将不断深化改革成果,为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开展积极实践,在为守法企业提供贸易便利,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海关的监管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