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市发生一起类似拱门形状的气球发生爆炸灼伤4名儿童的事件,据初步调查,拱形门形状的气球内部填充的气体为氢气。
据了解,气球色彩鲜艳,并且可以制作成卡通动物等多种形状,因此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尤其是能够漂在空中的“轻”气球。为烘托气氛,一些单位和个人在组织大型活动、婚庆时也会施放、使用气球。为使气球能够漂浮在空中,需要向气球内灌充气体,为保证安全,气球应当灌充的是氦气,而不能是氢气。因为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灌充氢气的气球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如儿童玩耍氢气球时接近火源,或者附近有人吸烟都可能导致爆炸,并且爆炸往往对人的面部损伤最为严重。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早已明令禁止不能将氢气用于气球充气。有关规定明确要求,在公众活动场所严禁灌充、施放氢气球及其升空物,严禁在各种场合灌充手持氢气球等。但是由于氦气的成本要高于氢气几倍,一些单位和个人为牟取不法利益,仍使用氢气灌充气球。目前,有个别大型活动的主办方为了效果和节约成本,在拱形门等固定的充气设施中也使用氢气。
近年来,有关氢气球爆炸伤人的案件也屡有发生,且受害者多是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儿童。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社会各方面关注此事,强化充“氢”物品管理,避免人身遭受伤害。
首先,在举办展览会、展销会、纪念活动、体育竞赛、开业庆典、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时,如需要施放气球及其他升空物一律使用氦气球,其他大型充气设施也不能使用氢气。
其次,消费者不要购买灌充气体不明的气球;学校、家长要做好未成年人的教育、监护工作。
最后,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气球和充气设施的销售者、使用者的监督检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