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中国标准化发展现状和对策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1 中国标准化发展的现状

1-1历史的回顾和现状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标准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从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发布我国第一个国家标准《工程制图》以来,截止到1998年底已制定了国家标准18 784项,行业标准28 000多项,地方标准7 000多项,企业标准60万项。基本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标准化从传统的工农业产品向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环境保护和管理、产品安全和卫生、服务等领域发展,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标准不断完善,为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大力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目前已制定农业方面的国家标准有1 000多项,覆盖了粮食、棉花、油料、畜禽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烤烟等生产领域。建立了313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涉及29个省、市、区,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向实用技术转化,推动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了我国的标准水平。目前已有42.4%的国家标准和一批行业标准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重点行业采用国际标准的比率已达到了60%以上。

引导企业加强标准化技术基础工作。一方面,引导管理比较好的企业加快实施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截止 1998年底,已有8 117家企业获得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另一方面,组织县以下企业开展消灭无标生产活动。从建立企业标准入手,加强企业技术基础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提高标准水平,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依据。这些措施对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加强了标准化工作队伍建设。到 1998年底,我国已建立了238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 410个分技术委员会,有25 000多名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被聘为委员会的委员。

大力加强标准情报工作。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标准情报服务工作,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多方位的从事标准信息采集、加工、研究和服务的网络。

标准化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1988年12月 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标准化法》之后,国务院批准发布了《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先后制定了与《标准化法》相配套的规章十几项。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地方也制定了一批标准化管理的法规和规章。《标准化法》颁布实施后,我国的标准化工作逐步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性标准化活动。我们不仅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每年召开的各类高层次的工作会议和技术会议,同时每年派出100多个代表团参加ISO、IEC的TC和SC会议。并承担了1个TC和5个SC秘书处工作。在区域性标准化活动方面,我们参加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亚太地区标准大会(PASC)和亚欧标准化大会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派人员参加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TBT)协定的谈判。

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管理职能和各种经济关系已经发生变化,标准化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1-1-1政府机构改革对标准化工作的影响

建国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标准化政府管理体系。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各部门的职能有较大的调整,机构撤并、人员精简,有的行业部门没有专门管标准的机构和专职标准化人员,即使有机构的部门,人员也大大减少。

1-1-2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对标准化工作产生的影响

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的科研院所,已经实施改革,相当数量的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或分委会的秘书处设在这些科研院所中,不少专家和科技人员承担着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起草任务,这些科研院所进入企业集团或变成企业之后,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的标准化工作,国家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很多单位已不愿再继续承担这项工作。

1-1-3标准化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标准化工作的正常进行

多年来,国家标准的制修订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一直作为补助经费维持工作,靠行政命令即指令性计划,经费不足部分,由项目承担单位自行解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标准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经济需要标准,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需要标准,用户和消费者也需要用标准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形势变化了,标准的需求增加了,但标准化工作的经费一直没有增加,对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急需的标准和应该开展的工作,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受到影响。对于大量应该修订的标准无力进行正常的修订,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由于经费不足也受到较大的影响。

1-1-4企业标准化意识淡薄

尤其是中小企业更为突出,没有把标准化工作,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国家标准没有很好地贯彻实施,没有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有的甚至无标生产。

2 标准化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标准化工作已不能适应当前改革形势的要求。主要问题是:在管理体制上不易调动和发挥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参与和支持标准化工作;标准体制不尽合理;标准制修订周期长,对市场反映不够及时,标准总体水平不够高,标准实施不够有力;科研开发与标准制修订工作两张皮,科研成果不能及时产业化并转化为生产力。标准化本身的基础科研滞后,影响了标准化工作有效性的发挥。

标准,这个几年前还被很多人认为仅限于工业技术领域的词语,现今却受到政府、企业乃至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关注充分地体现了当今世界市场分工的不平衡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无奈和痛苦。

1999年,以飞利浦为首的国外6C企业集团率先依据相关标准向中国企业发难。6C企业集团声明:6C拥有DVD事实标准核心技术的专利权,任何生产DVD的中国厂商都必须向其交纳专利许可费用。从2000年到2002年两年时间内,中国电子音像工业协会与6C进行了9次艰苦谈判,未能达成一致意见。2002年3月7日,中国DVD产品在欧盟被扣。2003年,中国电子音像工业协会与6C集团达成协议:中国企业每出口一台DVD向6C企业集团支付4美元专利使用费。不久,中国又与掌握DVD另一事实标准的3C企业集团达成协议:中国公司每出口一台DVD向其支付5美元专利使用费。此后,汤姆逊、杜比、DTS等跨国公司陆续与中国企业进行了收取专利使用费的谈判。在一次次痛苦的谈判之中,中国企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标准的作用原来是如此之大,因为在标准问题上没有发言权,产量占全球25%的中国DVD厂商仅仅只是出卖苦力的三流企业,而超一流的国外企业则只需手握标准收取专利许可使用费。

如果说中国与6C、3C的痛苦接触只是标准问题在中国的开始,那么WAPI标准的无限期延迟则强烈地表现出中国在标准问题上征途的艰难。2003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对无限局域网产品实行强制认证,即目前被广为关注的WAPI标准。规定2004年6月1日起,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未加中国强制性认证标志的无限局域网产品不得出厂、进口、销售、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正是这一规定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争论,国外相关利益集团认为WAPI标准是“阻碍贸易发展而非合法贸易所需的标准”,并且认为中国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国民待遇原则。

笔者不禁反思,在现今的贸易体制下,“标准”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国离独立自主的标准化之路究竟还有多远?

1-1-5专利技术的标准化之障

作为进入一项领域的技术门槛,成为标准的技术应当具有公开性、工艺成熟性、兼容性等特征,简而言之,它应当是共有领域的。而它的这些特征又恰恰是和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特别是其中的专利权)的专有性直接冲突。所以,早期人们对作为标准的技术进行界定时,都是极力避开私权领域的专利权的。

然而,现今的国际标准并没有按照最初设想的那样发展下去,而是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现在各种国际标准化组织或标准化机构最后都选择了使用不同的许可政策吸收专利技术进入技术标准的道路。个中原委不难理解,首先,由于专利技术本身具有的先进性使其对社会各个领域所施加的影响都在广度、深度上不断扩展,要想制定出一项完全避开该领域专利的技术标准变得越来越困难。其次,大型跨国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各个科研领域形成了强大的经济科研实力,他们依托知识产权制度,将自身的专利与标准紧密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一条龙”获利道路。这一条条道路正日益织成网络,在当今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成为阻挡后发企业进入的无形技术壁垒。握有核心技术专利链的跨国企业或企业集团已经将自己的企业标准变成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国际标准,他们集企业和标准化组织的角色于一身,在全球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科技帝国,对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形成了强烈的震慑。DVD专利收费事件,微软垄断案,台前幕后力主反对我国WAPI标准的因特尔等都证明了这一点。

1-1-6 企业标准化工作目前的状况及其原因

目前,中小型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几乎都未列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之中,仅因上级部门的检查和一些行政规定以及图样、文件还有“标审”签字这一栏,而保留了标准化机构(人员)。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主要原因却在标准化人员自身和企业管理体制上。

第一,目前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标准化人员和经营者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标准化观念上,认为企业标准化就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一些计划,达到某种标准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没有从市场经营的角度去重新认识标准化的作用。

一些标准化人员的工作局限于帮别人查查资料,开开会,应付检查;不再追求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工作方式的改善;也不再参与实质性的技术、管理工作。其业务水平越来越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也就越来越被人瞧不起,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标准化工作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第二,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中小型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资金周转异常困难,经营乏术,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巨大难题。由于标准化工作的特殊性,不可能立即体现出直接的经济效益,多数经营者便一心想通过销售、产品开发、生产进度的提高摆脱眼前的困境,而忽视利用标准化工作来促进产品开发和销售,改善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

第三,一些经营者特别是小企业的经营者,认为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就可以不执行标准,造成有标可以不依、无标可以生产的现状。

第四,上级管理部门监督检查不力,不按《标准化法》赋予的权力进行监督检查。或是因没有利益的驱动,或是唯恐被认为是过多的行政干预,而对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放任自流、迁就现状,较少进行监督检查,不能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市场经济对标准化工作的需要企业标准化工作要成为企业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的技术手段,成为企业技术积累的手段,成为企业自我约束和内部监督的手段,就必须建立一套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作职能、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1-1-6-1 企业标准化的定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标准化目标只是为了完成诸如达标率、采标率。这时的标准大多由上级统一制定,标准化大多处于监督位置,很容易把标准化人员推到与其他人员对立的位置上,造成标准化不是企业全员的需要,而是标准化人员需要的思想障碍,阻碍了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标准化的效果。

市场经济体制下标准化的目标应与企业的整体目标一致,那就是最大限度地争得顾客,争得市场,从而使企业利润最大化。这就使得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与企业的经营、技术、生产等其他管理工作息息相关,也决定了伦业标准化行为不单单只是标准化人员的活动,而是全体经营管理人员的活动。为此,标准化职能必须融入企业各部门的管理中,成为各部门职能的一部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标准化既有技术含义的一面,又有经营含义的一面,企业标准化经营行为必须从经营需要的角度来考虑标准化对策与行动。其主要内容有:

(1)从市场、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出发制定、修订产品标准;
(2)从市场竞争的需要考虑企业标准化对策,为企业谋取最大利益;
(3)将标准化的技术内容服从并融入于经营管理的需要;
(4)从企业、社会的整体、长远利益出发考虑标准化并遵守有关法规。

1-1-6-2 企业制修订标准的依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制修订标准以符合上级标准规定为主要依据,只要符合上级的有关要求,检查能够达标,就算达到了目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标准制修订应以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为依据,这个顾客包括企业内外的顾客。企业外部顾客的需求是制定产品标准的主要依据;企业内部顾客的需求是制定各项过程标准和规章制度的主要依据。由于顾客的需求是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企业的标准不仅要有普遍的适应性,还要具有适应顾客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即要有动态的灵活性。

1-1-6-3 企业标准的选择与采用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标准多年一贯制已无法适应当前技术、经济的发展。以“标准文本”为标准的观念也应当加以改变。某些时候,标准可以是合同、协议等形式,只要是符合有关法规,又经供需双方认可,即不必拘泥于其产生的形式和程序,这样才能符合标准化的“高效率”。为了使企业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标准必须考虑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接轨。但在采标过程中,不能像以前单纯追求采标率,盲目跟从。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市场竞争地位、目标以及顾客的需求,有选择性地采用,避免不必要的增大成本、造成浪费。在采标过程中还应明确一点,国际标准适应性广,但其技术性能指标要求低,仅仅满足国际标准的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指标的竞争能力是有限的。应根据企业的实情和竞争的需要作出决策,才真正能够达到采标的目的,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1-1-6-4 企业标准化要吸纳新的技术内容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管理技术及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企业围绕上述目标和运作需要,应采纳各种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如系统工程、价值工程、工业工程、信息技术、企业统计方法、计算机管理等改进企业标准化操作手段,形成与本企业需要和能力相适应并为全体技术和管理人员所接纳和熟悉、运用自如的标准化体系。

1-1-6-5 当前搞好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加强标准化人员工作的主动性标准化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不断地补充标准化及其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特别是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要熟悉本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状况,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标准化人员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外语水平,要有较强的自学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善于利用最新知识和技术。要在企业内部开展标准化知识的全员教育,使标准化工作成为全员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标准化工作者的工作。

(2)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必须紧密结合企业实情企业的标准化组织体系要根据企业内部结构,按照企业的管理目标与发展的要求,有机地组织、协调,使之有序、有效地正常运转,使企业全员的标准化观念和意识得以加强,使标准化综合效应得以充分发挥。切忌盲目追求形式的完美,而不注重实际效果,使标准化体系形同虚设。

(3)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促进标准化工作更上一层楼企业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产品标准在质量方面的指标,就是质量管理目标的具体化和定量化,企业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则是实现管理目标的保证条件;企业的检测、检验等各类方法标准又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准则和依据。可见,开展质量管理离不开标准,是以标准为基础的,标准化活动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始终。标准化脱颖于技术科学,汇流于现代管理,以它特有的作用来保证质量。质量管理发源于传统工业管理,引入了数理统计方法和其他工具对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这样,二者都具有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的双重性,并且从数理统计、运筹学、系统工程、价值工程、工业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吸取营养,使二者更加科学化,因此标准化与质量管理都是现代科学管理的交汇点,有着深刻广泛的联系。要搞好企业的质量管理,必须搞好企业标准化;严格质量管理,就能促进标准化工作更进一步。

(4)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监督检查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是靠全员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只靠标准化专职机构(人员)本身。要使标准化工作真正长期坚持,必须加强对标准化的监督检查力度,使管理、设计、工艺、生产、检验、采购、销售等各环节的人员自觉参与,从而把标准化思想渗透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去,形成有效的联动体系,才能保证标准卓有成效的系统效应。

关于标准化工作中,标准的制定、实施、咨询服务以及采标和标准化综合管理的意义及其行为,早已为大家所熟悉,这里就不多言了,本人仅就在标准化工作和学习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来供大家探讨。

1-1-7 中国中小企业IT市场规模和格局特点

* 2003年,中国中小企业IT市场总量为468.1亿左右,未来两年内,中小企业IT市场将分别以总体14.5%和18.9%的增幅增长。

* 2003年中小企业IT市场中,硬件市场规模最大,为271.1亿左右,占57.9%;管理软件市场规模为18.6亿,占4.0%;其它(包括其它软件和服务)为178.4亿左右,占38.1%. * 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其投资的重点各有不同。起始中小企业的投资重点将集中于商用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低端打印机等外设方面;初级中小企业除起始中小企业的以上IT投资领域外,投资的另外两个领域为单机版管理软件及固定端口交换机等低端网络设备。

* 中级中小企业的投资在初级中小企业IT硬件投资领域以外,还要在服务器和网络版单独业务管理软件两方面进行重点投资。高级中小企业在软件方面的投资力度更大,而且其需求已经转为企业级集成管理软件,以求为解决企业的业务和管理问题,提高企业效率寻找到更好的集成解决方案。

1-1-7-1 中小企业IT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中小企业IT应用水平不够深入,大多数企业只是使用了电脑,但普遍轻视管理软件的应用,同时对于通过IT手段来提升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 IT应用缺乏标准,IT市场上概念盛行,许多中小企业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化具体的作用,同时对于IT应用是否达到应有的效果缺乏评估的标准。

* 缺乏科学的规划,IT应用效率不高。由于缺乏规划,相当部分中小企业IT投入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不能将IT投入和改造管理基础联系起来,致使信息化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造成资金浪费,形成IT“黑洞”。

* 中小企业,特别是起始中小企业和初级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在IT投资上存在一定的压力,需要得到厂商及专门机构资金方面的支持。

1-1-7-2 中小企业IT硬件及管理软件需求和采购行为特点

* 对于不同的IT硬件,中小企业所关注的功能特点各有不同。对于台式电脑,中小企业最为关注升级扩展的能力;对于笔记本,中小企业最为关注质量;对于打印机来说,稳定性是中小企业最为关注的因素;对于服务器来说,安全性是中小企业最为关注的因素;对于交换机来说,易于使用,免于维护,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 中小企业获得不同硬件产品信息的主要渠道存在差异。对于商用台式机来讲,网络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对于笔记本电脑而言,户外广告牌、平面及电视媒体的产品广告和熟人推荐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对于打印机来讲,户外广告牌、平面及电视广告和厂商的销售渠道,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对于服务器而言,专业IT出版物和网络为最主要信息来源;对于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厂商的销售渠道是最主要的来源,其次为专业的IT出版物。

* 中小企业对于捆绑服务的潜在可接受程度较高。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IT应用越来越倾向于总体解决方案,与不同的硬件、软件和融资服务的捆绑都将获得中小企业客户的青睐。

* 专业代理商是中小企业IT硬件市场上的最重要的终端力量。中小企业IT硬件的采购,多数都通过专门的代理商来进行,直接从电子市场上的零售商处采购的并不多。

* 初级中小企业主要应用简单的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软件,购买中最为关注价格因素,政府的要求和厂商的资料宣传是主要的购买信息来源。

* 中级中小企业需要专业的财务、人事和办公自动化类软件,最为关注产品的功能和易用性。价格对于网络版单独业务管理软件的销售影响不大,降价和折扣对销售没有太大的作用。

* 高级中小企业需要分行业的标准化的企业级集成管理软件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购买企业级集成管理软件的中小企业十分关注厂商的行业成功经验和实施服务能力。

1-1-8国际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和我国目前农业标准化的现状

国际上,随着农业国际化日益增强,农产品、农业技术以及信息的相互交流和交换越来越频繁,竞争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农业标准的国际化,采用国际标准,将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欧美、日、澳等国高度现代化的农业,无不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我国自1996年10月召开第三次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以来,在各地方、各部门的努力工作下,农业标准化普遍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和发达的美、日等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标准化的内容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农业标准化的重点不突出;标准化的制定与实施、推广存在脱节;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因为发展的原因,比较偏重于国内市场;农业标准化质量标准的意识比较淡薄。

农业标准化工作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在这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面对农业结构性战略调整,面对农产品全球性竞争愈演愈烈的新形势,面对我国加入W TO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显得十分不适应。因此,做好农业标准化方面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3 中国标准化战略发展之路

走出中国的标准化战略之路,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政府机构的多方努力。从现今的国际情况出发,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文章。

首先是政府、企业、社会增加对科研创新的经费投入。按照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00年世界各国科技研发(R&D)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投入比率(GRED)分别是:瑞典3.8%,日本2.8%,韩国2.7%,美国2.5%,埃及1.9%,俄罗斯1.1%,我国在1997年的数据是0.64%,2000是1%,2002年为1.23%,而在2000年世界的平均值即为2.1%.发达国家中GRED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政府的R&D投入一般占全国R&D投入的50%以上。我们应当尽快使R&D投入翻上一番,达到2000年的世界水平。在这里,我们谈论增加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并不仅仅意味着政府的责任,在现今我国国力有限的情况下,R&D投入的多元化制度建设比发达国家或许更为迫切,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包括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在内的R&D投入梯队,并将其制度化。

同时要将企业建设成为标准化的主体。我国国内现在已经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在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在WTO框架协议许可的范围内,在标准化的问题上,国家统一且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政府的大力引导固然重要,但是标准化的主体却只能是企业。首先要将企业按照行业、规模进行细致的分类,对于少数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尽可能在政府的引导之下主导国内标准特别是国际标准的制定,而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要做的则是培养好企业的标准意识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依托于更高的技术标准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将“依标准而动”的游戏规则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之中。

其次,企业或企业集团应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专利链。要想让自己的技术成为该领域的事实标准,就要求我们手中握有的专利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要达到一定层次,并且质量较高数量较多的专利还要具备一定的连续性,形成核心技术的专利链。

一项标准的建立需要多个企业或企业集团持续不断的、数量较多的、科技含量较高的专利申请才能形成,而这些却恰恰都是我国企业的“软肋”所在。

由此可见,当前的情况还要求我们的企业在进行自主研发时,要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最大限度地整合国内资源,奋起直追。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不仅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更要从标准化战略的角度出发,从构筑专利网络的需要出发,系统地、配套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此外,要加强对当前国际标准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国外积极构筑贸易技术壁垒相反,我们当前对标准的研究还远不如对传统贸易体制下关税壁垒的研究。例如,对于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协议)这个与TRIPS同样作为世界贸易组织重要协议的研究,我们还没有完全开展。对于重要的国际标准的专利组成、许可政策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突破。(中国知识产权报 2004年10月19日)

标准化工作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标准化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是组织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条件,是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加速我国农业迈向现代化,推进我国完成工业化建设,从而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的重要技术基础。

目前,我国的标准化体制,还没有真正摆脱计划经济下的传统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影响。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框架更加明确和具体,各种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和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所面临的新形势的需要,更难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因此标准化工作必须进行改革。

2-1 转变观念、开拓思路、探讨改革改革的目标

紧紧围绕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 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比较完善的标准体制、标准化管理体制和标准化工作运行机制,使标准水平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接轨。

改革的原则

(1)充分发挥标准化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有效性;
(2)进一步适应政府宏观管理的需要,加快制修订政府急需的标准;
(3)进一步贴近市场,快速反映市场需求;
(4)进一步贴近企业,逐步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5)进一步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加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

2-1-1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化工作管理体制当前,在各种经济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场竞争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的情况下,必须强化政府对标准化工作的管理,各级政府要关心、重视、支持标准化工作。国务院机构改革,明确了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同时划入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卫生和食品卫生标准审批发布的职能,对30多个国务院部委局也赋予了管理行业标准化工作的职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实行省以下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改革,充分体现加强地方标准化工作管理职能。

政府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管理,切实履行国务院所赋予的行政职能,应该按国务院提出的要切实实行"三个转变"即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的要求。政府应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要转移或下放,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

2-1-1 政府应该管好如下主要工作

(1)标准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研究和制定;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和制定;
(2)标准制修订计划、规划以及标准化工作的年度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提出;
(3)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重点抓好安全、卫生、环保等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标准;
(4)强制性国家标准和重要国家标准的实施及实施监督;
(5)国务院交办的有关标准化方面的重要事项。

2-2-2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已经组建中国标准研究中心,这是国家专门从事标准化工作的研究机构,应将有关具体业务工作委托该中心承担,使之成为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技术支持和标准化司工作的延伸。

2-1-3 充分发挥标准化协会和其他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发达国家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主要依靠标准化协会或专业协会、联合会等社会中介组织,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及政府所支持的经 费管理。这些中介组织由政府的授权和法律的指定,负责国家标准的拟定、协会标准的制定工作,标准的贯彻实施以及向政府提出有关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措施建议。国外这种主要依靠社会中介组织管理标准化工作的模式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完善和发展。我们国家的社会中介组织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尚不完善,技术力量不强。

目前,国家标准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依靠各行业主管部门。由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有些部门变动比较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按照行政渠道部署的工作已经很难得到落实,尤其是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委管局,行业标准的管理也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标准化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将标准化工作转移到所属的行业协会负责,但目前行业协会的状况,大部分尚不具备承担标准制修订工作的能力。应对现有的协会进行调整完善或重新组建,在国家统一政策指导下,逐步实现工作转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行业标准逐步向协会标准转变,为保持标准名称的延续性,可保留行业标准代号实质为协会标准;
(2)调整协会的组织机构,为充实技术实力可考虑与部门的标准化研究机构组合,或采取其他措施充实力量;
(3)协会座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的标准化工作实体;
(4)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从国家依靠各行业主管部门为主逐步转移到依靠各行会;
(5)修改有关标准化法律、法规和规章,确定协会制定标准的法律地位;
(6)由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和认可;
(7)标准制修订所需经费,除国家需要制定的标准由政府支持外,主要依靠发展会员、对社会和企业提供有偿服务等多渠道筹集资金。
(8)地方标准化工作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严格履行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具体业务工作也可委托地方局直属事业单位和标协承担。地方标准的范围,要严格按照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主要控制在工业产品安全卫生要求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标准以及农业标准,不能扩大到工业产品标准。

2-1-4 企业产品标准的管理

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地方应加强企业标准的备案管理工作,在近期内要解决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无标生产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作为企业能真正认识到并把标准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政府可以从程序备案到逐步弱化企业标准的备案管理。

(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标准化运行机制

1.计划改革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直接领导的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计划建议的作法,拓宽计划来源渠道,社会中介组织、企业和个人都可以提出计划项目建议。计划实行动态管理,对于符合立项条件又能自行筹集到经费的项目,可优先列入计划。对技术正在发展过程中而又需要制定标准的,应列入标准预研项目或列入指导性技术文件。

2.经费改革采取国家更多的投入,企业支持,标准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和认证收入反馈到标准制修订工作。应该向国家新闻出版部门申请,标准文本不能作为一般出版物定价,提高标准售价,增加收入。

3.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改革减少行政人员的比例,增加用户、企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要研究和试点,技术委员会开放性管理的方式,对于符合一定条件并愿意参与技术委员会工作的企业,都应吸纳为委员会的不同身份的成员,要研究境内独资企业和境外企业及专家、学者参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活动的途径。对承担秘书处工作的单位,应该形成竞争机制,秘书处可设在有条件的学、协会和企业、事业单位。

4.强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透明度

(1)向社会公布国家标准制修订年度计划;
(2)标准草案向社会扩大征求意见的范围;
(3)对于强制性国家标准,一些主要的条款,利用报刊杂志或者以通报的形式广泛征求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意见;
(4)及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贸组织及国内通报国家标准制修订的情况。
(5)提高标准的时效性,坚持完善准复审、修订制度,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
(6)对标准项目实行按阶段划分管理,实施国际通行的标准制修订快速程序法,简化标准的报批程序。提高标准技术审查、批准发布和出版发行的速度。积极推进电子传输手段,逐步建立和试点标准从计划开始,到标准草案的讨论、征求意见、技术审查、批准发布和出版发行都通过网络进行。

(二)关于强制性标准改革的问题《标准化法》把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这是一大改革和进步,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把涉及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必须要执行的标准确定为强制性标准,体现了政府应该抓的重点,对推荐性标准政府鼓励企业采用,这样给企业一个自由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近几年来,由于对于强制性标准没有严格依法控制和掌握范围,出现了强制性范围偏宽,强制性标准内容不合理的问题,造成了标准实施困难,可操作性差。

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强制性标准区分强制条款与非强制条款(目前正在制定办法);
(2)严格掌握强制性标准范围,除按《标准化法》规定之外可考虑 WTO/TBT协定所规定的五个方面,即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身和动、植物的健康或安全、保护环境;
(3)改革强制性标准制定程序。作为必须执行的法规性标准,从计划、编写要求、征求意见、审查到标准发布要区别于推荐性标准;
(4)为加强强制性标准的管理,抓紧制定《强制性标准管理办法》。
(5)近几年,一些关心标准化工作的同志,一直在研究探讨我国强制性标准如何向技术法规过渡的问题,并发表文章进行讨论。我认为主要问题是如何对WTO/TBT协定中关于技术法规定义的理解。通过了解国外的情况和与TBT协定官员的交流,我认为由政府制定发布必须要执行的一类技术文件都属于技术法规范畴,按《标准化法》规定,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企业不得生产销售,不得进口,因此强制性标准属于技术法规,是符合 WTO/TBT协定对技术法规定义的。主要的任务是对强制性标准不适应和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调整,使之更能有效地实施,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三) 鼓励和吸收企业界和用户参与标准化工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竞争经济,要求每个企业处于同样的地位,实行公开、平等、自由的竞争,需要以法律形式有效地确立贯彻公平竞争的规则和秩序,标准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起到了规范市场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主要是产品的价格、质量和售后服务的竞争。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好坏,都要用标准来衡量,没有高水平的标准,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品和售后服务,所以最后的竞争还是标准水平的竞争。

现代标准化应能反映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这也是符合国际标准化发展的潮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长远战略计划中提出,要增强ISO的适应能力,包括ISO要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以及加大企业参与力度和更有效地代表用户和其他社会力量。国家标准化对整个国内市场的技术结果有决定性影响,从而决定了进出口市场和国内市场的交易条件。这就意味着,符合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

政府要创造条件和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和吸纳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有以下几种方式:

(1)在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增加企业的成员;
(2)有条件并有积极性的企业可承担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
(3)技术力量比较强且在行业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可以承担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
(4)为更多的企业提供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机会,包括参加国际标准化技术性会议(TC/SC)和参加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参加国外标准化考察等;
(5)对企业有影响的重要国家标准的制定,标准草案要广泛征求有关企业的意见;
(6)国家制定与企业有关的标准化工作方针政策时,采取不同形式广泛征求企业意见;
(7)国家如成立高层次的标准化管理组织,要吸收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集团参加。
(8)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大部分是通过企业来实现的。因此,企业不仅是标准化工作的参与者,还应该成为标准化工作的主体,企业对标准化工作的参与程度和主体作用发挥程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市场经济成熟度的具体体现。换句话说,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程度,最重要的表现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然重视标准化工作。

(四)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国际标准多数是在欧洲、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协调产生的,基本上代表了当今世界现代化工业技术水平。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可以提高我国生产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质量,有利于我国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们不仅主动地采用国际标准,我们还应有计划、有重点地参与国际标准的起草和主动承担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参加标准起草小组(WG)的工作,包括标准试验验证和讨论的全过程。逐步使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计划、速度以及试验验证工作接轨。

1.主动承担国际标准化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员中,发展中国家标准化团体成员占75%,但承担的 ISO/TC/SC秘书处仅占2.5%,ISO有186个技术委员会(TC),600个分技术委员会(SC),我国只承担了一个TC和五个SC秘书处工作,我国没有更多地承担 TC、SC秘书处工作,主要原因是受经费、语言障碍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经费是最主要原因。承担更多国际标准化工作,不仅有利于我国的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及时掌握国际标准化动态和信息,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充分体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和大国的地位。

2.加速采用国际标准截止到 1998年底,在 18 784项国家标准中有7 970项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比率为 42.4%,其中有 4 155项是采用 ISO标准, 1 629项是采用 IEC标准。截止1998年底,ISO共发布标准为11 950项,IEC发布标准为4 060项,总计为l6 010项,我国实际采用ISO、IEC标准为5 784项。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国际标准要花大力气,认真分析、研究。凡是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国内外贸易、保护国家利益的标准都应该加速采用为我国标准。

采用国际标准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改革,一直受到政府各部门的重视,1978年以来,我国已召开了四次全国采标工作会议,现在正筹备召开第五次全国采标工作会议。几年来,为了促进这项工作,也制定了若干优惠政策措施,当前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有些政策措施,现在已不适应了。为了促进采标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提高对采标工作的认识。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采用国际标准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需要,我国现正加紧入世谈判, WTO/TBT协定中要求各成员在制定技术法规和标准时要以国际标准为基础,有国际标准但未采用,要向世贸组织做出解释,说明没有采用的原因。

作为企业应该充分认识,采用国际标准是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需要,企业不仅要执行已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还应主动积极将国际标准转化为企业标准,作为企业组织生产的依据。

(2)采标要与企业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新产品鉴定、产品质量认证等技术工作结合起来。

(3)为了确保引进技术和设备的质量和水平以及技术改造能达到预期目标,建议国家主管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部门,对国家重大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在立项审查时,应考虑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标准化是一门科学,但它不是独立于经济之外而单独存在的自然科学。标准化工作也不是一项纯粹的科学技术活动,它必须依附于经济,是经济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标准化工作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如果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标准化体制和运行机制,标准化就难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它的技术支撑和技术基础作用。我国要在21世纪初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在加快,经济发展正向全球经济一体化迈进,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快研究和改革标准化工作不适应发展的部分。

2-1-5 推进农业标准化采取怎样的机制\政府部门应发挥的作用

推进农业标准化,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职能,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政府队伍建设,为农业标准化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国际上搞好沟通,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基层管理部门应该做到:积极进行标准的组织实施,对农户进行培训,扶植地方性龙头企业,实施认证和产品品牌战略,加强农业基地建设。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特点。鉴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小规模分散性,农民的素质不高等客观因素,使得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必然有一个艰苦的过程。要通过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合和力量集成,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在组织、投入和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做到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实现力量集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抓住最急迫的问题,通过典型示范等手段,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依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快农业标准化的进程,实现发展的跨越。

作者:缪建军 来源:合肥希普企业信息咨询事务所 发布时间:2005年07月20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