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江汉平原,绿茵遍野,油菜花黄。记者踏访素称“鱼米之乡”的湖北省仙桃市、洪湖市,从城镇到村庄,从干部到农民,上下呈现出一派真抓实干农业标准化的景象。
谈起农业标准化,这里人人皆知。群众对记者说,早在几年前,上面就对标准化提过好多次,但由于大家的认识上不去,工作难落实。可近年来,养鸡放鸭的农户兴建了圈养基地,捕鱼捉蟹的渔民开始了网箱养殖,农业标准化在给农户带来实惠的同时,开始改变祖辈们“靠天收”的历史。
“放鸭户”办起“大产业”
在水网密布的仙桃市,沿着宽平的公路和碧绿的湖泊,成片修建着一排排红砖鸭房,一群群鸭子在水中“嘎嘎”地摇头摆尾,这个闻名全国的麻鸭生产基地,集中饲养着180多万只大小一样、体重相等的麻鸭。
来到鸭房,房外建有沼气池用于照明取暖,房内安装着喂食和产蛋的钢丝网。据养鸭人介绍,严格按照营养与饲料的操作规程,每天定时定量地配食喂养,鸭子一年四季产下的鲜蛋数量多质量好,还被出口到国外。
麻鸭养殖虽历史悠久,但过去是“竹竿赶、稻谷撒、篓子装”的家庭经营,结果是导致品种劣化、品质繁杂,多年来农民增产不增收。2001年麻鸭养殖被定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仙桃市实行政府目标管理,推行部门和技术责任制,通过标准化带动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在为期3年的项目实施中,质量技监部门按照产前、产中、产后的科学管理,在麻鸭的选育品种、孵化饲养、营养饲料、卫生防疫等方面,建立起完整的养殖标准体系,制定通过了4项省级地方标准。目前,麻鸭养殖初步形成立体生态和集约经营的产业化格局,养殖、饲料、禽蛋等生产标准覆盖率均达到100%。去年,麻鸭标准化养殖为当地鸭农增收300多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
“捕鱼人”建成“大基地”
水域广阔的洪湖市,可谓“水中藏金”,盛产鱼虾龟鳖,但在“清早船儿去撒网”的过去,这里资源丰而不优,没有给人们带来富裕生活。近两年,洪湖市委提出“工业兴市、水产富民”的发展目标,大力建设“政府推进、科技先行、示范引导”的标准化农业。
地处偏僻的戴家场镇,黄鳝遍水鱼满塘,常年以捕鳝为生的渔民却摆脱不了贫困。去年,质量技监部门联合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送标准下乡”活动,制定了水质、鱼苗、饲料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引导帮助渔民发展网箱养殖,建设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新型水产品加工业。
在号称“中华养鳝第一村”的秦口村,竖立着无公害黄鳝养殖技术操作规程的标牌。村党支书谢同模说:“由于质量技监部门组织专家下乡讲课,发放技术资料,开展标准化培训,统一供应苗种和饲料,网箱养殖进入家家户户。标准化给村民带来了两个数字,一是村里年纯收入超过30万元,二是人均收入超过两万元。”
增产增收激发了农民学标准、用标准的热情和干劲,不到一年时间,洪湖市有16万个农户投建网箱养殖,建成了1500公顷国家级农业标准化养殖基地,各种水产品的品质提升,效益倍增,其年产值由8亿元迅速增长到13亿元。
洪湖市快马加鞭地推进农业标准化,相继制定实施了黄鳝、中华鳖、鳜鱼、河蟹等水产品的省级地方标准。标准概念已深入农户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