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啤酒甲醛含量是否超标的争论终于在15日画上句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抽查结果,中国啤酒甲醛含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规定,消费者可以放心饮用。
有关啤酒含有致癌物质甲醛的争论这已不是头一次,从2003年起,每年夏季这个争论都有轮回。
不过,这次的争论大有被“国际化”的倾向:韩国和日本都对进口的中国啤酒进行了调查。
在食品卫生安全的问题上,媒体和公众总是“不吝以最坏的恶意揣度一切”。毕竟,食品安全关乎消费者生命健康,凡是和嘴沾边的物什,总能激起千层浪,甲醛啤酒风波即是如此。
媒体总是抱着为公众负责的态度来报道,但是林林总总的信息大相径庭,并非专家的消费者们只能雾里看花。当消费者在“喝,还是不喝”的漩涡中徘徊时,其实更需要听到负责任的、权威的、中立的声音,告诉我们这场风波到底是一场虚惊还是危机?
从“甲醛啤酒”7月5日曝出,到国家质检总局15日公布抽查结果,其间相隔10天时间。但这滞后的行为还是无法弥补该风波的“警钟”性质:媒体提供信息的参差不齐、消费者知情权的无视、啤酒产业可能遭受的重挫,这一切都源于政府质量监督工作被动,习惯事后“补牢”的工作思维———平日里监管的疏漏,关键时刻又怎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信息以正视听呢?
但愿这样的虚惊不会常有,这样的警钟不会敲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