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国家标准不能成为推托责任的“遮羞布”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世界银行4月8日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虽然中国提高了扶贫标准,将贫困线提高至人均年收入1196元,但是新扶贫标准和投资计划依然难以达到国际标准。据2005年的数据显示,按当年美元购买力平价,中国仍然有2.54亿人口每天的花费少于国际最新贫困线,贫困人口数在国际上仍排名第二,远高于中国官方估计的农村1500万贫困人口。(4月9日《中国青年报》)

  这则报道,让我想起前几天的一条关于教育的新闻——教育部表示,实现12年义务教育不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国力,目前国家尚没这个财力。当时就有评论提出质疑,为什么古巴以及很多非洲穷国能做到,而无论是GDP还人均GDP都比他们强的我们,反而做不到呢。说回来,中国的贫困线划分标准为什么一直跟不上国际标准?国情和国力恐怕也是一个看起来很合理的理由。因为如果提高贫困线,就意味者扶贫对象大量增加,政府要有更大的“担当”,就像世行建议的那样,必须新增1546亿元投资。

  中国高速发展30年,说国力与发达国家有差距是一种“自知之明”,也是一种“务实谦虚”,但任何一个褒义的词汇如果被假借,都会变成贬义词。比如我们几十年里当成“口头禅”的“国情”,就已经某种程度上异化成一些政府部门“推托责任”的遮羞布。尤其是在一些政府投入起关键作用,又关系到百姓幸福的重要领域,比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我们总能听着这样那样的解释,万变不离其中的是“国情”。

  如果说,“国情论”是一些政府部门“不能正视现实”的一种经常性行为,那么同样是“不能正视现实”,有一种行为与逼不得已而推卸“担当”的“国情论”相比,做起来会要来劲许多——那就是让“事实”变得更加美好。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此风尤为严重。

  我们知道,数据和标准是表现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宏观发展的主要形式。一个常识是,先有事实,再有数据与标准。数据与标准是用来反映事实的。但一些政府部门的行为恰恰相反,为了追求“政绩”和“面子”,为了宣扬“形势一片大好”,用数据与标准来制造“虚假事实”,似乎已经形成“潜规则”。具体做法是——好的方面,数据一律高,比如GDP、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财政收入;标准一率“宽松”,比如就业率,连待岗都算进去了。坏的方面,数据一律低,比如犯罪率、贫困率、失业率等;标准一律“苛刻”,比如贫困划分标准,人均年收入低于1196元才算贫困人口,制定这样的标准一是让人产生我们离“共同富裕”不远了的好印象,二是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这样既有“面子”又不用“担当”的“皆大欢喜”之举,在行政领域是大面积存在的。

  以现在的发展趋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指日可待。但无论躺在发展数据以及自制的标准里陶醉,还是以“国情”为由“推托担当”,这些思维都是要不得的。我们更需要一种敢于“正视现实”,跟发达国家对比找差距,用于承担责任,积极解决问题的大国心态。“敢于直面现实”的第一步,请摒弃那些带着“中国特色”的所谓标准,尽快跟国际标准接轨吧。

作者:叶树浓 来源:红网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