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中医药能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冲破各种障碍传入世界140多个国家,不仅因为它符合人类回归自然的潮流,异于西方医学的特质,能解决一些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保健抗衰老中的独特作用;还因为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增大;甚至得益于信息的发达,国际贸易的发展等等。但最根本的是中医药无可质疑的临床疗效所表征的科学性。以这种科学性为内在驱动力,在上述各类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医药将继续走向国际、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要国际化到全球接受和公认,则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化原则。有了这个标准,才能沟通、对话,进而让人接受、让人理解、让人放心、让人承认。“标准”既需要称谓的统一,计量的统一,原则的共守,贯例的遵循,更需要学术整体形态的符合。因此,实现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既是解决“桥梁”问题,也向中医药学术提出了全面的适应性整合问题。笔者认为,在“桥梁”构建和对学术进行适应性整合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5点:

  1、体与用。

  标准化的目的是便于把自己的学术输出。“标准”是世界各国的,而所输出的却是我们自家所独有。若因为适应“标准”而抛弃了自己最独特的东西,谁还会欢迎那种仿效别人而不是迵异于别人的东西呢?中医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界发展的资格,而且可以说正是它与现代科学的异质,才有了其独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基础。所以,保证完整的学术形态(含理论、中药、针灸、推拿、正骨等)这个“体”进行输出,应当成为根本的着眼点。而制定标准,符合国际标准化和对这种标准化的适应,则是“用”的层面。这并不是贬低标准化的作用,而是强调须摆正二者的关系。失去了“体”即没有了自身;“体”不能致用,即无法体现价值。

  2、扬与弃。

  这里谈扬与弃,当然是以世界的视野和时代的目光为标准的。中医药国际化是“扬”,是要将中华文明中独具魅力的这一瑰宝“扬”向世界,使之惠泽全人类。而面对世界,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的整体输出,其骨架和轮廓很重要,因此,应当首先成为“扬”的重点。如扬中医学世界独无仅有的特色,扬较之于西方医学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扬整体恒动的哲学观,扬以人为本的诊疗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就是将这些框架内的东西,诠释成外国人学得懂,用得会,并能参与研究和发展的具有普遍价值的知识体系。至于“弃”,除了要弃掉糟粕和虽不一定是糟粕,但无法与时代语言沟通的部分。在标准化进程中,还要注意解决与其他学科难于通约的问题。要大胆改变用语艰涩,称谓混乱,思维过度依赖比附,药物品种驳杂,对其有毒有害物质的漠视等等。在认真进行“扬”与“弃”的过程中,使整个学术体系,既彰显特色和优势,又合于时代步伐。

  3、守与创。

  中医药通向世界,必将同各学科产生碰撞和交融。“守”指中医药学在参与碰撞和交融时需要坚持和护卫的学术髓核。如将人和自然紧密联系进行观察的“天人合一”观,将病人放在气候节令、地理环境、生活状况、心理情感、秉赋类别、社会地位、经济水平等全方位进行思考的整体观;将病情放在动态变化中进行考察的恒动观;将疾病进行具体分析的辨证论治;独特的方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正骨手法……都是中医药学的髓核,是需要加以守护的。但这种“守”并非一成不变的全面传承,而是需要创新,需要发展,需要对时代的适应。由于中医药学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因此,在标准化时,除接轨的“硬”条件外,对学术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主动权,在运用这种主动权进行标准制定时,“创”的重点似应放在以下两点上:首先,“创”的内容应包括: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论分析和理性解答;对疾病的产生,预防,治疗的规律和变化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固有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论升华,对治疗手段作改良和拓展。其次,“创”的一个重点是,中医以中国特殊的人文形式反映医学科学内容,有不准确、不清晣,不直接的缺点。因而,可验证的疗效部分中国人外国人都能接受,担超出了直接经验认识,中医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因多属人文范畴,外国人很难理解,因而,在“创”时应着力加以解决。

  4、适与融。

  “适”,指中医药学要进入世界领域,而且要在世界科学之林中扎根生长所要求的适应性变革。无个性,无特色,无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当然是不可能进入世界科学之林的,而进入后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则首先要求自身对“气候”、“土壤”的完全适应。也就是说被世界医学界、科学界所认同,被各种民族、各种肤色的人所接受。这种适应过程也许是理论体系在恪守髓核前提下的解构和重构。它要求大至从理论框架、思维方式、辨证方法,到小至计量单位、书写顺序,表述习惯的全面适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传播和应用。然而,“适”,还仅是总体目标的第一步。它最终的目的是“融”,即不被当作“异类”而融入到世界科学体系中。这种融入当然不是自身特色,个性的丢失,或者仅仅是独特治疗作用的被利用,而是以完整的体系,鲜明的形象独立于科学之林。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则如海陆空军间的关系一样,分之自成体系,作用分明,特色各异,谁也代替不了谁;合之协同作战,都是战斗力量一样。

  5、知与行。

  这不仅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问题上,它其实是一个步伐问题,速度问题。因为从中医传播的速度、范围、势头等,不难看出世界人民对它的欢迎和渴望。而泱泱大国日益显赫的国际地位,也要求自己的优秀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应的影响。就中医界而论,也希望乘千载难逢之机把学术推向全球。因此,可以说中医药国际化,“知”已经不成问题。但在“行”的问题上,情况则不容乐观。因为要作的工作太多了:中医整体队伍急需培养知识更新意识;中医理论队伍要推进理论的解构与重构;中医临床要首先将疗效显著的方剂通过标准化要求,推向世界;中医教学要加速培养国际化人才和帮助国外中医教育的发展;中药要完成品种的规范,命名的统一,重金含量和农药残留问题的解决;翻译队伍要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和翻译水平;中医药学术团体要及时了解世界信息,迅速铺路搭桥;卫生行政特别是中医管理部门要加强政府间对话,促进各国关于中医药法律法规的诞生。这一切或刚刚起步,或正在攻关,而严重的是,有的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或者说还未提上议事日程。如中医整体队伍知识更新意识的培养。这类问题不解决,队伍尚且不能对“标准化”适应,学术适应进程必受影响。

作者:朱首东 来源:乐山市中医院 发布时间:2005年07月19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