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汽车,就有了汽车文化;有了汽车文化,“汽车名片”应运而生。何谓“汽车名片”?站在大街上一瞧,您便能明白:就是在车辆风挡玻璃上悬挂各种标牌,或干脆在车身上喷涂标志,以表明该车乘驾者的特殊身份。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汽车名片”。
车卖火了,“名片热”迅速升温。普通名片上,印着姓名、职务、单位等信息,“汽车名片”的口气则大得多。近年来某些公、私车纷纷亮出自己的“名片”,什么“行政执法”、“执法监督”、“警备”、“国安”、“新闻采访”、“稽查”、“专卖检查”、“重点工程”之类。最唬人的一块牌子应数“警备”。尽管有关部门早就声明,根本没发过这类特权牌子,可社会上仍有少数“爱好者”拉大旗做虎皮,开着个私车四处招摇“警备”着。这些伪“特权车”,有时比真特权车更可气,像无牌无证、无证驾驶、随意调头、乱闯红灯、逆向行驶、随意使用高音警报喇叭、乱闪警灯等违法行为随处可见,由此屡屡造成安全隐患,引起公众的怨愤。
小小一块牌子,往车风挡玻璃前一放,便可获得警示他人、抬高自己的效果,可谓神通广大。追究起来,“汽车名片”的功能,无非为了摆谱儿。这块牌子等于告诉别人:我是什么级别,我来自哪个重要单位……使得轿车染上了官轿的色彩。要说封建社会的“官轿”,那叫一个威风。前面举着“肃静”、“回避”的牌子,谁若拦轿或冲撞了大人,轻则一顿暴打,重则抓进牢狱。如今的新“官轿”倒没那份霸道————这些使用特殊号牌或“名片”的轿车,常常要求其他车辆避让、行人驻足、甚至示意交通管理者给出一路“绿灯”。人们注意到:在“汽车名片”的追随者中,既有很“牛”的一部分公车,也有相当一部分私车。这部分司机之所以“狐假虎威”,挂牌子摆威风,其用意非常简单:就是当犯点儿小错时,希望能够借这枚标签少点“挨板子”,最终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名片,本为现代社会社交活动的一种小工具,为彼此之间传递个人信息提供便捷的渠道,以加强交际和沟通。那么,各色“汽车名片”为何悄然兴起,并逐步泛滥成灾变成“马路公害”呢?经分析,其使用者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身份多多少少与某种特权有关系,希望通过“汽车名片”这一载体,将其所拥有的特权延伸到交通领域,以获得各种优先通行权或公然违法不受查处权。社会学者对此表达了深层的担忧。他们认为,“汽车名片”的出现和“普及”,证明计划经济留给人们的特权意识和特权思想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尤其是在公共资源的支配方面,许多人仍对特权这块“臭豆腐”留恋不已。开个车都没忘了这个毛病,工作起来岂不要摆足官架子?有鉴于此,全社会对交警同志提出更高要求:道路交通,人人平等。无论其背景如何,牌子多大,该处罚的,一点儿都不能手软。还有,“汽车名片”有真有假。假的固然应该收缴,而真的最好也不要存在。收了形形色色的“名片”,马路肯定变得更干净。
最后,给大伙儿讲个趣事:认识北京一个哥儿们,绝对另类的那种。因有感“汽车名片”泛滥的现象,这位赌气做了一块牌儿放在车上,上书5个大字“本人老百姓”,已示自己的草根地位。结果违章被交警拦住,人家头一句问话,跟执法无关,倒把他给气乐了——“您是杂志社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