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到青海高原小城玉树,我发现了一个“奇迹”——这里风景如画,玉树临风,却很难看到塑料袋。上街买点水果,摊主客客气气地说:不好意思,没有塑料袋噢。我们只好手捧着西瓜、兜里揣着西红柿返回宾馆。路遇当地居民,许多人都手举着刚买的商品,样子挺吃力的,脸上没有抱怨的神情。
黔东南凯里,是座有名的“斑马城”。小城拥有一道独特的街头景观——全城居民都走“斑马线”。之前,朋友好心提醒,在凯里市过马路要“小心”。惭愧的是我已养成随便穿越马路的散漫习惯,想打哪儿过就在哪儿过,这在凯里是要受罚的。我注意到,执勤交警虽然很少,但过往行人都很自觉,连外地游客、提篮挑担的小贩也都规规矩矩地走“斑马线”。偶尔瞧见一两位乱走者,周围人就用瞧怪物的眼神瞧着他们。
和一线城市相比,这两座小城市算是“小拇指”。没想到,人家“拇指”一点,却做成一项了不起的“工程”。要知道,像乱穿马路、滥用塑料袋等陋习,在经济和文明高度发达的大城市都属难以解决的“坏习惯”,那么凯里和玉树是怎么让“好习惯”打败“坏习惯”的?答案非常简单:“严刑峻法”。有例可证——北京等城市开展的“限塑”战役,目前只能说是打赢了一半——超市、商场做得还算满意,可农贸市场免费塑料袋死灰复燃。遭遇同样尴尬的还有“餐馆禁烟令”,大多数餐馆已经向就餐烟民妥协,默认了他们喷云吐雾。这不仅说明坏习惯的力量和惯性,更说明法律法规的软弱和缺乏后劲。民不畏法,法奈之何?一位来自大城市的游客曾说,乱穿马路,在我们那儿敢,在凯里就不敢。为什么?因为百姓畏法,而不畏说教。玉树居民之所以远离塑料袋,也在于当地政府严厉举措贯彻得力。再说,三江源是中华民族的“水塔”,弄脏它就是千古罪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谁敢?
除了法纪严明,人人自律也非常重要。一个人的自觉反省,比一百个监督员都管用。众所周知,养成一个好习惯,可以受用终身;而养成坏习惯,关键时刻会让你吃尽苦头。从道德范畴讲,假如人人都有好习惯,并将它们集聚起来,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并收获一个美好的结果。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的确,许多好习惯开始会让人感到拘束和不自在,久而久之,你就会为自己拥有这份美德而骄傲。正所谓观念变,行动就变;行动变,习惯就变;习惯变,性格就变;性格变,命运就变;命运变,人的一生就改变。
既然培养好习惯犹如植树,那么就该为它培土浇灌。也就是说,对好习惯要勤勉励,多嘉奖。我说的可不是一般意义的口头表扬,而是给予实实在在的奖励——包括物质的。听说有个城市的政府在几个街区举行评比,许诺哪个街区地面的痰迹少,就优先为其改善环境。其中一个街区的居民特别努力,把吐痰、丢垃圾的毛病消灭近无,结果政府真的给他们盖了小花园。
尽管好习惯能在短期内打败坏习惯,若想彻底改变局面,需要耐心和时间,别指望一仗取得完胜。还有,要及时为百姓找到替代品和提供方便,比方为消费者提供环保塑料袋,以及吐痰者使用的纸巾和垃圾箱等等。如能实现“让养成坏习惯的人羞愧,让拥有好习惯的人自豪”的目标,我们的生存环境无疑将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