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信模式”顺应了中俄两国经贸发展的大趋势,能够有效降低成品出口到俄罗斯的高关税,对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在国外投资设厂、利用外需保国内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评析
中国人民银行东宁县支行的研究人员赵国臣、范洪宝长期关注吉信集团的发展,他们认为,“吉信模式”顺应了中俄两国经贸发展的大趋势,能够有效降低成品出口到俄罗斯的高关税,对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在国外投资设厂、利用外需保国内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提出“走出去”发展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俄罗斯方面则提出远东大开发构想。黑龙江省作为东北亚区域的中心,适时提出“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顺应了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趋势。“吉信模式”的成功,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
这一模式有效降低了成品出口到俄罗斯的高关税,可合理规避“灰色清关”。俄罗斯进口成品鞋关税是半成品原料的2.5倍,且国内成品鞋直接运到俄罗斯,一个集装箱仅能装4000双,经海运、铁路等多次周转,需要二、三个月才能到达俄罗斯,往往错过销售季节。而将半成品运到境外进行加工,一个集装箱可装2万双半成品鞋,半个月就可运到,既规避了俄“灰色清关”的风险,又降低了关税成本70%。此外,在俄建厂可充分利用俄罗斯大量闲置的土地、降低用地成本,并能及时掌握俄罗斯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的款式、价格。
而俄方也在“跨国连锁加工”中获得了相应收益。以在俄设立的吉信旅游鞋厂为例,仅俄罗斯员工就占30%,不仅解决了部分俄罗斯人的就业问题,也增加了当地政府的税收。按该厂每年销售收入两亿元人民币计算,每年上缴俄方税金就达7600万元。
赵国臣、范洪宝分析认为,“吉信模式”具有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是企业“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国大力提倡“走出去”战略和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今天更具意义。据了解,目前许多南方鞋业与外贸企业合作在俄建设鞋厂,采用的都是这种跨国加工模式,并已逐步扩大到服装、家具、食品、建材等行业,产品实现了由俄远东地区为主向俄腹地、独联体及东亚、欧美地区延伸。仅东宁边境地区,利用“吉信模式”发展境外实体的就有45个。
过去中国单体企业对俄投资建厂成功率很低,实践证明,“吉信模式”为中俄两国间产业优势互补、企业间协作互利共赢搭建了良好平台,也为探索中国产品产地多样化、规避国际市场贸易壁垒提供了一种载体。
分析人士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俄罗斯的经济衰退直接导致该国生产力的降低和就业率的下降,而此时也是我国企业到俄罗斯投资设厂、争取较好投资机会的有利时机。
企业需求
加大金融服务力度,使其与“走出去”的企业配套跟进。企业“走出去”后,会面临很多实际困难,诸如融资、资金拆借等,此时金融部门要加大企业后续资金需求的支持力度。可通过境外放款等方式,解决境外投资企业融资难题,确保已经“走出去”企业的长远发展。
加强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要转变以往“重审批、轻管理”的观念,完善境外投资法规制度,建立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监测体系,加大对境外投资的真实性管理,使其资本运作纳入外汇管理的范畴,促进境外投资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