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崇中”先从企业做起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影星成龙近日出席了博鳌亚洲论坛创意亚洲分论坛,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引人思索的话:“我在国外购物,买回来的很多东西都是Made in China,这些产品的质量都很好,但是回到国内买的一模一样的产品,品质却差了很多。我们国内许多年轻人都崇洋、崇日、崇韩,就是不崇中。中国需要有消费者能信任的品牌,只有安全质量得到保障,中国制造才会变成中国创造。”

  成龙所说的不“崇中”,表现在日常消费上就是国内有些人对“中国制造”不信任。在成龙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企业,是企业产品的“安全质量”不够高,让消费者缺少“崇”的理由和基础,所以,要实现“崇中”,必须先从企业做起。

  出口到国外的“中国制造”产品质量都很好,但同样的东西在国内市场却表现不尽如人意,成龙的这种感受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外向型企业被迫在国内市场寻求出路,而大量“出口转内销”产品出现了冷市旺销的情况,即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出口转内销”走热,当然算不得是一种“崇中”表现,相反这种现象却反证了国内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型企业在“崇”的问题上长期存在着“唯洋马首是瞻”倾向。一般而言,国外订单商在与国内出口企业签订购货协议时,都会对产品质量标准提出比较严格的要求,而为了不失去订单,这些出口企业大都会按照对方的要求组织生产。若达不到要求,这些国外订货商不会讲什么情面,立马拜拜,再去找其他供货商。面对订货商的苛刻要求和竞争对手的压力,出口企业一般都不敢在质量问题上掉以轻心。

  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同样的产品为什么品质就不行了呢?是这些企业的设备、技术、生产工艺落后吗?不是。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缺乏真正的质量压力。前文说国外订货商提出的质量标准比较严格,但这也只是在个别方面,总体质量标准要求国内外并无太大差距,关键的问题是,生产企业能不能严格按照这些标准去组织生产,这个时候,压力就起作用了。表面看来,国外订货商要求苛刻,动辄撤单,给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实,这个压力只是一个传导,在其之上,还有更强的压力,即施加在订货商身上的压力。那么,真正的压力源在哪儿?在订货商面向的市场,而其所形成的压力来自竞争对手、市场监管机构和消费者这三者。

  在国内市场,竞争对手、市场监管机构和消费者这三者同样也为企业制造着压力,但相比较而言,其力度明显要弱一些。必须承认,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竞争虽激烈,但并不规范,竞争焦点总是偏离产品质量这个核心;市场监管机构近些年不断加大产品质量领域的监管力度,但是监管体制机制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监管措施也时常出现不到位的现象,“有形之手”的力量发挥尚显不足;在消费者这一方面,限于现实消费水平,很多人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意识还不是很高,质量维权观念也不够成熟,这都会削弱指向企业的质量压力。而现实中一些人存在“崇洋”心理,这既是国内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不高的一个结果,同时必然也会成为掣肘整体质量水平提升的一个负面因素。

  受金融危机的逼迫,一些出口企业回眸国内市场,就其自身发展而言,也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机遇大于挑战。而主要面对国内市场的企业,同样要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习得一些经营理性,看到一些发展机遇。在产品质量方面,与其被动地受外在压力驱牵,不如自己主动起来自我施压,要知道,外在的压力是不受控制的,一旦增强起来,没有经过砺练的肩膀最终是扛不动的,被压垮也只是早晚的事。

作者:胡立彪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3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