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深圳检验检疫局科技工作综述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从2003年以前获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的科研成果仅3项,到2005年、2007年获奖成果分别达25项、26项,连续两届跻身系统前三甲;从科研工作名不经传到2007和2008年连续两年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三等奖,7个项目获深圳市科技创新奖,深圳局科技工作在短短的几年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正由业务大局逐步向科技强局迈进。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王勇(左二)视察深圳湾口岸

  六个新突破打造国门防线

  深圳拥有15个国家一类口岸,进出境人员、货物、运输工具数量大,仅出入境人员每天就高达40多万人次。口岸通关速度的要求、繁忙的检验检疫业务、人手紧张的矛盾等等使得深圳局防控疫情疫病、严把国门的任务十分繁重。

  “要向科技要效益,要生产力,通过高科技手段把关,构筑严密的检验检疫监管防线!”深圳局刘胜利局长掷地有声的话语给深圳检验检疫人指明了方向。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深圳局科技攻关成绩斐然,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深港口岸传染病疫情防控与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取得新突破。在深圳9个旅检口岸安装并使用了全国首创的“体温视频监控与应急指挥系统”,全自动体温监测100%覆盖深圳口岸出入境人群;建立了病原微生物检测系统和口岸医学媒介生物远程鉴定与预警分析系统,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全方位视频监控和三级联动应急指挥体系,为口岸防控传染病筑起了一道高科技的“防火墙”,为保障国门卫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习近平、贺国强等在视察深圳口岸时都对该系统给予了充分肯定。世卫专家、国务院信息办领导、总局领导、深圳市领导、港澳同行也都对此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

  疫情疫病防控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取得新突破。对多种水生动物疫病病毒检测试剂盒研制、刺桐姬小蜂检疫防控、地中海实蝇生物芯片检测、小反刍兽疫新型实用快速检测技术、猪蓝耳病病毒快速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很多检测方法比以往提速好几倍,大大提高了动物疫病快速检测和防控能力。

  食品农兽残综合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取得新突破。建立了多种食品基质中不同类型杀虫剂与除草剂的检测与确证方法,填补了国内外的技术空白,在平息众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国家“十五”食品安全重大专项的子课题“四环素类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所建立的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作为国家标准发布,对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保障供港澳及出口食品安全,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作出了贡献。

  多项高通量、高灵敏度、快速检测平台研发取得新突破。通过对化肥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方法、进出口纺织品禁用物质检测技术、进出口商品中有机锡化合物快速测定方法等课题的研究,建立了多项高通量、超痕量化合物快速检测平台。率先在检验检疫系统成功搭建了自动化检测平台,成功开发出基于该平台的转基因大米及其米制品自动化检测技术,实现了核酸提取、PCR等实验过程的高通量、自动化检测。

  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风险分析研究取得新突破。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风险分析研究”,由“亚洲枯枝疫等外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理论模型研究”等几个出入境检验检疫关键领域的研究内容构成,其研究成果已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的中期检查,初步建立了危害入侵生物风险分析理论模型、玩具进出口安全信息数据库和入境旧机电设备风险评估及安全性评价体系。

  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通关装置研发取得新突破。采用有源RFID技术,建立符合检验检疫监管工作需要和口岸通关要求的“电子监管簿”,形成了一道疏而不漏的“电子闸口”,提高了通关速度,方便了企业和过境司机,对改革陆路口岸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提升深圳口岸的软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在系统内率先研发了“企业全备案”、“辖区企业全申报”等多个自动化通关业务系统,建立业务系统统一登录平台,初步建立起更为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了深圳局信息化建设水平。电子监察系统通过对各业务系统中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辅以视频监控,实现对检验检疫工作关键流程、重要环节、重点岗位的监察。

  六大新步伐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人才强检”迈出新步伐。目前深圳局拥有正高技术职称16人、副高106人,博士34人,硕士学历339人。已经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涌现了一批诸如国际区域组织专家、国家质检总局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深圳市“双百计划”人才工程首批专家等,还有许多专家成为省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和各级学会的理事、委员等。近日,深圳局花群义博士喜获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的认定,目前,深圳市获得国家级领军人才殊荣的专家仅17名。为强化人才竞争机制,深圳局还在系统内率先实施了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离制度,体现技术职务能上能下、岗位待遇能高能低;与此同时,建立了科研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迈出新步伐。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不断加大,仪器设备总资产超过4个亿,共有1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区域性重点实验室,所有实验室已经全部通过了CNAL认可。各实验室认可检测项目达3454项,实验室认可标准达828项,实验室检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有力保障了日常检测任务的完成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检测能力。

  “检、学、研”科技合作迈出新步伐。2007年深圳局首次获得深圳市事业单位科技计划切块管理,首次获得广东省科技计划资助。以检科院为载体建立的“深圳市外来有害生物检测技术研发重点实验室”已获得深圳市的资助。与厦门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和交流机制,使深圳局食检中心在食源性致病菌和残留物现场快速检验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RFID技术方面开展合作,在全国乃至全球首次将此技术应用到木质包装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的标识防伪上。以中美竹制品检疫处理技术国际合作为契机,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掌握了国外最先进的检疫处理技术,培养了多名检疫处理技术人员。与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培养研究生教学基地。

  参与深港区域创新合作迈出新步伐。积极参与区域科技创新计划,成为“深港创新圈”计划深圳方的重要合作单位。2007年,“基于RFID的深港一体化食品安全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入选“深港创新圈”计划,这是深圳局首次以牵头单位的身份参与深港合作项目。由深圳局推动、深港联合资助的“基于无线射频技术(RFID)食品安全保障工程”在“第10届高科技成果交易会”上亮相,这是深圳局首次以参展方的身份参加高交会,该项目即将全面用于供港食品安全监管。2008年深圳局牵头的“公共卫生安全信息与合作平台”等3个项目已列入深圳市“2008-2010深港创新圈行动计划”。“食品智能包装专用RFID标签的研究及示范性应用”等深圳局主持或参与的3个科研项目获2008年深港创新圈联合资助项目。

  科技管理与服务迈出新步伐。出台、修订了5项科技管理规章制度,对科研项目的中期评估、奖励评审、预算执行、科研协作等环节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加大研发督促力度、召开全局科研制标进度督促专题会议和中期评估会,通过与各项目承担单位签订“科研制标项目进度责任书”,千方百计确保科研制标项目进度和经费预算执行力度。整合科技信息资源、打造标准情报信息服务平台,为科研和一线检验检疫工作服务。平台整合了国内外10个标准组织共10万余条标准文本信息,可自由查阅2000余万篇科技文献,270余万篇法律法规条文、案例及法律文献等,是目前系统内资源最丰富、功能最完善的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迈出新步伐。目前共有20余项关键检测技术(检测试剂盒)、信息化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已经在日常检验检疫、口岸通关、企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中得到应用,节省检测费用、销售金额累计达1000多万元。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转化了2项国际标准,20项国家标准和33项行业标准。

  五大贡献彰显科技实力

  为奥运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医学媒介实验室建立了20种检测方法检测15种生物恐怖因子。食检中心建立了37种兴奋剂的检测方法,成为全国32家供奥运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之一,供奥运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区域协作组长单位,全国5家供奥运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支持单位;动植中心承担了“北京奥运会马病、犬病及检疫性实蝇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等2项研究项目,荣膺科技部和第29届奥委会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科技奥运先进集体”称号,该中心余道坚同志获得“科技奥运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使执法监管更加有效。在应对“大白兔奶糖事件”中,共检测样品63份,出具检测数据126个,被国家质检总局采用24个上报国务院(上报数据共32个)。2007年,深圳局检出工业产品不合格批次1947批,检出食品及化妆品不合格批次332批,检出动植物疫情662种15891种次;2008年,检出工业品不合格批次2176批,检出食品及化妆品不合格批次960批,检出动植物疫情726种17063种次。科研工作促进了检测能力进一步增强,检出率大幅提升,执法监管有效性显著提升。

  使工作质量更有保证。深圳局开发的“检验检疫业务动态分析及统计评估系统”,实现了各类统计报表的无纸化报送,通过对出入境货物不合格情况的统计、监测、分析和评估,进一步提高了工作质量。“检验检疫行政处罚工作计算机管理系统”已经成功运行近8000宗案件,极大地提高了办案效率,规范了办案程序,强化了内部监督,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已安排在系统内全面推广。结合鉴定业务工作实际研究的“船舶排水量纵倾校正方法”,可提高水尺计重工作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是对现行水尺计重方法的创新和突破。

  为事业发展增添动力。加强了涉及检验检疫宏观管理的有关检验检疫宏观发展战略,增强检验检疫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指导性和系统性,完善检验检疫执法监管制度,提高风险预警能力等方面的“软科学”项目研究,超前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科技的手段为检验检疫事业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动力。如提出将企业信用和货物风险相结合的检验检疫分类管理工作思路,在系统内首先对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的新型分类管理工作机制进行了实际运用;自主研发的“电子手册监管系统”,使蓄意使用虚假通关单号、利用假收费收据骗取企业钱财以及其他恶意逃检案件大大减少。

  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与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签订了《关于促进深圳科技创新合作备忘录》,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合作;成立深圳市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实现“检、地”资源共享,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维护深圳口岸的公共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深圳海上田园景区首次检出我国未有分布的外来有害生物刺桐姬小蜂,成功研发“刺桐姬小蜂防治技术”,成功救治深圳多个园林景区古树,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2008年3月,深圳局承担的2项深圳市科研项目通过评审,为相关部门科学监管、生产企业规范生产、消费者安全消费提供了科学依据;近期,深圳局还有两项动植检科研课题分获市政府科技研发资金配套项目和第二届深港创新圈项目立项。

  四个结合确保科学发展

  “加大硬投入”与“改善软环境”相结合。深圳局每年从财政中安排专门的科技经费用于资助本局科技项目的立项;积极申请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先后获得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质检公益性科研专项、广东省和深圳市科技计划、深港创新圈等多项科技计划资助,为科技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室、科技文献资源等科技基础条件的建设,为检验检疫科技工作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服务功能。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先后举办“博士讲堂”等系列活动,邀请著名院士、专家作报告,组织“国检青年科技创新论坛”。“硬投入”与“软环境”的结合使深圳局“十一五”前三年科技立项数是“十五”期间立项总数的1.5倍。

  将“加强立项研发”与“促进转化应用”相结合。转变科研观念,围绕业务需求开展科研,围绕业务需要促进应用。围绕检测工作,促进高通量、超痕量、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分析检测新技术应用;围绕口岸通关,促进信息化科研成果应用;围绕执法监管工作,促进新技术、新手段在执法一线的应用;围绕标准化工作,促进科研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积极推动专利申请,保护自主知识产权。

  将“筑巢引凤”与“百年树人”相结合。一方面加快各层次人才的引进步伐,一批学有所成的海归博士投身深圳检验检疫事业,系统知名专家慕名而来,落户深圳局,大批应届毕业的博硕士充实到科研一线,成为科研队伍的后备力量,“十一五”期间深圳局拥有的博士数量翻了一番,硕士数量增加了5倍。另一方面依托正在实施的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质检总局的重点科研项目、国家质检总局和深圳局的各种人才培训计划、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通过博士后流动站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通过科研团队和学术带头人制度,积极推进不同领域高素质、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将置身“行业科技创新”与参与“区域科技创新”相结合。积极参加地方科技创新实践,投身深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活动,积极参与深港区域科技创新联合行动,以检科院为合作平台,深圳局逐渐成为深圳市一支越来越重要的科研队伍。短短三年间,深圳局成功建设了深圳市重点实验室,一名专家入选“双百计划”人才工程,共获得1000多万元的地方科研经费资助,深圳局科研工作已经成为深圳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局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有7项课题获得深圳市科技创新奖,共获得奖金140万元。成为“深港创新圈”计划深圳方的重要合作单位,并参与了“2008-2010深港创新圈行动计划”的制定,标志着深圳局与深圳市从科研项目合作向科技战略合作转变。

  五项任务力争更上层楼

  “我局科技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技创新为主线,进一步夯实‘后台’基础、巩固强局地位,强化自主创新、筑牢人才工程,突出应用转化、支撑业务发展,建立适应检验检疫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需要的科技支撑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检验检疫事业走自主创新、依靠科技发展之路。”在全局科技工作会议上,刘胜利局长如是要求。

  抓创新,求突破。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剩下的两年时间内,力争在重大项目立项和科研成果获奖、项目研发、重点实验室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四个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抓合作,谋共赢。继续推动“一站、一院、六中心”对外交流合作,重点优势学科要“走出去”,把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请进来”,善于借用“外脑”。继续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和“深港创新圈”的建设。

  抓改革,促发展。建设好、利用好检科院这一平台,做好科技资源整合、重大项目攻关、学术交流合作和成果转化应用几大文章。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填补少数检测项目的空白,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检测机构的能力验证和结果互认;加强实验室运作管理,组织力量对技术检测中心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建立国际先进实验室指标体系与效能质量分析控制体系,使深圳局实验室运作和管理与国际接轨。

  抓应用,出效益。加快检验检疫科技创新步伐,努力推动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不断破解困扰业务工作的技术难题,不断探索强化科技监管的新观点、新措施和新方法,不断尝试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制订促进深圳局成果转化应用的管理办法。

  抓人才,攒后劲。继续通过博士后流动站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于那些长期在自身专业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成果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他们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推荐更多的中青年专家进入国家质检总局科技专业委,抢占行业科研的制高点;对在重点实验室工作的优秀中青年专家,通过选拔程序,每年安排1~2名骨干去国际上有关大学或研究机构作为访问学者,跟踪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将培养全国科技战线标兵和质检系统学科带头人,与培育创新团队和科技骨干相结合,实现人才工程的跨越式发展,为深圳检验检疫事业可持续发展攒足后劲。

  2009年2月20~21日,国家质检总局王勇局长莅深检查指导工作期间,考察了深圳局运用智能化、信息化科技手段装备的深圳湾、皇岗口岸,认为“科技兴检”在深圳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科研成果及信息化管理为全系统创造了好的经验,要进一步完善、宣传、推广。王勇局长的鼓励和褒奖饱含着国家质检总局领导对深圳局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体干部职工的殷殷关爱和殷切期望,必将鞭策和激励着深圳局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强局”道路上奋勇前行。

作者:宋春华 何红梅 晏胜昔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