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最具中国特色味道”的酱香型白酒在浓浓寒冬迎来盛事,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酱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在贵阳成立。
经过充分酝酿,大会一致推举德高望重的中国酿酒大师、茅台集团董事长总工程师季克良担任主任委员,赵建华、刘宇驰、冯永渝任副主任委员,郭新光任委员兼秘书长,吕云怀、李长文、钟方达任委员兼副秘书长,秘书处承担单位为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近几年,酱香型白酒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质检部门、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1年酱香型白酒产量在全国白酒产量中仅占千分之二,2007年,酱香型白酒约占全国白酒的干分之八,全国白酒销售收入1241.96亿元,酱香型白酒销售收入约10%左右。酱香型白酒在保持传统酿造风格的基础上,正在向现代化进程迈进。酱香型白酒企业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已经逐步代替了传统作坊式生产,产量有了较大提高,品质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证。
季克良在大会上说,回顾过去,众多科技工作者通过对酱香型白酒的科学研究,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技术进步,也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香型的划分。1965年至1966年期间,轻工业部在山西召开茅台酒、汾酒试点论证会,肯定了茅台酒三种典型体的确立和酱香型的命名。这种分型成为白酒香型典型区分的雏形,直接促成了]979年第三届评酒会分香型评比。该成果一方面使白酒的香型划分科学合理,为我国传统民族工业的振兴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为稳定和提高各香型白酒的产质量做出了贡献,对名白酒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保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勾兑工艺的深入研究和稳步发展。1965年底,在全国第二届名白酒技术协作会上茅台酒厂发表了研究成果《我们是如何勾酒的》,1975年,在全国第三届白酒技术协作会上又一次发表了《茅台酒勾兑浅谈》等论文,引起了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在全国掀起了“勾兑”热潮。随着分析技术水平的提高,微机勾兑技术也日臻成熟并被广泛应用,更加可喜的是很多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对酒体中的香气香味物质进行成分剖析,把香味物质对白酒质量的影响等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甚至把如何提高评酒人员、勾兑人员的品尝水平进行了研究,有利地促进了勾兑技术的提高,使白酒的勾兑成为既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从而促进了白酒质量的稳定提高,也为白酒企业的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酱香型窖底香型酒的研究,发现了窖泥己酸菌和浓香型白酒的主体香及其生成机理,从而奠定了人工老窖技术进步的基础,大大促进了浓香型白酒的发展。
——健康饮酒的研究。“酒乃百药之长”,为了发扬光大酒这特有的宝贵的民族遗产,贵州茅台酒厂集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跟踪寻访、科学研究和酒体成分分析,率先提出了科学饮酒健康理念。由于各种香型酒有其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带动了其他白酒企业对科学饮酒健康理念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白酒健康理念。
季克良还代表分技术委员会表示,在积极开展调研、掌握行业情况的基础上,将完成《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的制定,有关酱香型白酒企业良好操作规范、原辅料(如:高粱、小麦等)、容器、设备等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控制及分析技术、酱香型白酒检测方法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使酱香型白酒的生产、经营更加规范。对与酱香型白酒生产、销售和服务相关的标准进行整理、归类,提出统筹性管理意见。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组织企业参加标准化工作,增强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市场意识和改革意识。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茅台股份董事长袁仁国在欢迎词中表示,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酱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每年将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秘书处的日常工作和分技术委员会的相关标准化工作;提供相应的场所和指定专人负责秘书处工作,保证秘书处工作的正常运转,在分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过程中,坚决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加强企业自身标准化工作,推进酱香型白酒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业内人士充分肯定了新成立的酱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认为这必将会把酱香型白酒领域甚至整个白酒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使酱香型白酒产业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取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酱香型白酒业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