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投资100多亿,全面提升地力,使全省1500万亩标准农田都真正具有亩产吨粮田生产能力!在浙江,一场规模空前的标准农田"地力大革命"正在拉开序幕……
耕地质量 亮出黄牌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为全国的1/3。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版图扩张,工业化进程推进,良田被大批征用。缺地,成为这个东部经济大省成长中"最大的烦恼"。
土地,作为农民的命根子,事关粮食安全战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浙江政府一面背负着经济发展的使命,一面背负粮食安全、土地红线的责任,坚持耕地面积占补平衡,扩大围垦、走出去外拓基地,千方百计扩大耕地面积。并从1999年开始,十年磨一剑,建成标准农田1500万亩,以确保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
然而,保住了面积,是否就保住了质量,保住了生产能力?随着发展,新的问题开始摆在浙江政府的面前。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追求新增用地指标,新增耕地资金投入不足,农田地力达不到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忽视地力培肥,土壤地力出现退化势头。
2008年,省委书记赵洪祝在省委常委会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时专门强调,要把实施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浙江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来抓。省长吕祖善亲自部署,历时半年,野外取土采样36433个,分样点546495个,分析化验40多万次,为1500万亩标准农田全面"体检"。结果不容乐观:现有1500万亩标准农田中,有2/3达不到亩产吨粮生产能力;部分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出现"有渠无水灌,有水无处排";近年新入补的标准农田,多为贫瘠、耕作层浅薄的溪滩地、山坡地,耕地地力整体不高……
从面积安全 到质量安全
这份沉甸甸的"体检报告",直接敲响浙江粮食安全警钟。保住面积并不能一劳永逸,"面积安全"并不能确保"粮食安全"。1500万亩标准农田上能否种出300亿斤粮食,关键还要看耕地质量---这个决定耕地产出率最主要的因素。
面对这样的结果,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没有退缩的余地。一向敢想敢做、勇于创新的浙江人,开始了又一次探索。
2009年2月,历经一年多的酝酿,一个针对浙江标准农田的营养补充计划---"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获准出炉。按照计划,浙江将再用十年的时间,到2018年,所有1500万亩标准农田全部吃上"营养餐",具备强健的素质,变身"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土肥沃、产出高"的吨粮田,彻底消灭低产田。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认为,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粮食功能区建设,是浙江农业实现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浙江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对浙江农业具有历史性的深刻意义。从追求耕地"面积安全"到追求耕地"质量安全";从"藏粮于民"、"藏粮于库"到"藏粮于地",浙江政府的战略选择,有了质的飞跃,直接从农民百姓切身利益出发,体现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占补平衡 为质量买单
这是一个宏大而系统的工程,首先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持续投入。据预算,从2009年到2018年,浙江省"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农田地力培育内容,总共需各级政府安排标准农田地力提升资金100.55亿元,若算上与地力提升同步立项、综合实施、全面跟进的道路、沟渠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巨额投入,整个质量提升工程预计总投入将达160亿元之巨。
如此庞大的投入,钱从哪里来?浙江的设计是,实行耕地质量"占补平衡",在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让用地单位也为耕地质量承担相应的责任,建立起一个政府引导、多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投入长效机制。
首先,抓住当前政府应对金融风暴,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契机,将"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列入浙江省2009-2010年重点投资目录。省级政府设立"地力提升专项资金",根据质量提升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有效整合相关资金,集中投入,分期分批对建设项目实行以奖代补,发挥政府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其次,各市、县政府推行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让土地征用单位不但为耕地面积买单,也为耕地质量买单。从土地出让净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中明确一定比例,建立地力建设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标准农田地力提升。
目前,浙江省正在着手制订《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提供立法保障。对依法征占标准农田的、新建成和实施改造、提升的标准农田,全面实施农田质量评价和验收制度,补入农田地力未达征占标准农田地力等级的,按一定折算系数进行补入,当地确实无法安排按折算系数补入更多农田的,由征占单位落实相应的地力补偿资金,专款用于补入农田的地力提升。
完善制度 确保好事办好
如何,真正落到实处?浙江,着手建立一整套的长效制度体系。浙江明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是地力提升项目的立项主体和责任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场及种植业大户为项目实施主体。农田质量提升工作被列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任期责任考核。今年,先期确定25个县50万亩标准农田作为试点。所有试点耕地全面实施项目化管理,制定立项指南,建立项目库,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政府采购制、资金公示制、责任追溯制和资金专项审计制,落实建设单位、建设责任和长效管护机制,建立专门台帐,确保项目按期保质保量完成。项目一经立项批准,不再调整。同时建设标准农田数量、地力等级、质量变化的动态管理体系。
期待,耕地质量提升,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能真正服务于浙江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