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陕西汉中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做强做大茶产业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茶叶是陕西省汉中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发展战略中确定的重点发展的四大绿色产业之一。近年来,陕西汉中市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为契机,对全市8个产茶县的二十余个茶叶品牌进行整合,统一为“汉中仙毫”。使多年困扰汉茶产业发展的品牌多、杂、乱问题得以逐步解决,汉中茶(以下简称汉茶)产业的发展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谈起汉中茶叶品牌的整合和产业发展,汉中市副市长郑宗林说,“汉中仙毫是2007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这为汉中茶叶品牌的深入整合搭建了良好平台,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汉中茶产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如今的汉茶产业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2008年茶叶总产达1.026万吨,比上年增长22.86%;实现茶叶产值5.7亿元,同比增长18.75%。45个企业的0.6万公顷茶园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有46个企业通过QS准入,有18个企业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茶农收入明显增加。

  从汉茶遭遇20余个品牌混战的尴尬到统一为汉中仙毫,汉茶走过的是一条并不平坦的发展之路。

  天造地藏 汉中育好茶

  古巴蜀地区是中国茶的摇篮,汉中茶区属古老的巴蜀茶区的最北缘。汉中茶叶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华阳国志》记载,约在公元前12世纪,人们就把茶叶作为地方特产敬献给周天子武王。贡品茶“形似月亮,紧压成团”,名曰“西乡月团”,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贡茶。“西乡月团”就产自汉中市的镇巴、西乡县一带。汉中还是唐至清历代封建王朝茶马交易的实施地和重要市场。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博导施兆鹏教授这样评价,陕西是历史上茶文化鼎盛区和世界茶文化的传播中心。汉中悠久的种茶史与其地理环境也密切相关。这里地处陕西东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是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地。3000余种名贵植物与茶树和谐相伴。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自然地理优势和生长环境使汉茶品质优良,具有香高、味醇、耐泡、保健、形美等特点。

  汉中茶叶品质上乘。据中国有关茶叶科研机构测定,汉中名茶水浸出物为46%以上,氨基酸、咖啡碱和茶多酚的含量分别为4%、4.5%和40%左右,这些有效成分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经中茶所测定全属无公害茶叶,90%以上达到或超过绿色食品的A级和AA级标准。

  品牌众多 发展遇尴尬

  汉中优越的人文、自然环境造就了汉中茶叶的独特风格,但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汉茶的发展却因为品牌多、乱、混、杂,茶产业发展受到了制约。

  上世纪80年代初,汉中的第一个名茶——秦巴雾毫研制成功。随后,午子仙毫、汉水银梭、定军茗眉等品牌相继问世。到2005年,汉茶的品牌达到20余个。那时全市8个茶叶种植县,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名茶品牌,少则2~3个,多则4~5个。

  汉中市惜缘茶行总经理于金忠告诉记者,每次推销会,总有顾客询问哪一个最能代表汉茶的特点,自己也不知如何作答。不仅如此,各品牌之间竞相压价,影响了统一发展。

  对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专家指出,陕西名茶牌号过多过滥,不利于形成茶品牌的规模和社会知名度以及社会认可度,也不利于消费者的选择。

  更令汉中人尴尬的是,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汉茶,汉中市以外地方知道的人并不多。秦巴雾毫的创始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茶专家蔡如桂告诉记者,他在外地开会,有人惊讶地问,“你们汉中还产茶叶?”

  品牌杂乱,知名品牌太少这一现状制约了汉茶产业的发展。当地很多茶园基础差,产量低;茶企规模小,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茶叶质量难以保障。位于西乡县的陕西规模最大的陕西省午子绿茶有限责任公司,到20世纪末,其年产量也不过5000公斤。

  产量的不足,甚至制约了汉中茶出口。2004年,蔡如桂去日本考察学习期间,当日本客商欲订购每个月一集装箱的汉中茶叶时,汉中市竟拿不出来,因为当时就是把所有的名茶加起来量也不够。

  规划思路 整合“四统一”

  2005年汉中市委、市政府提出对20余个茶叶品牌进行整合的思路。2005年12月,《关于茶叶品名(牌)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出台。明确要求,“使全市名茶品名(牌)从现在的20余个整合到1个,产销市场运作规范有序。”

  《实施意见》中提出对全市茶叶品牌实施“四统一”,即统一品名、评估、质量和包装。其中统一品名,要求全市统一使用汉中绿茶品名,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三支名茶为重点推介品名(牌),确保实现品牌整合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达规范的工作目标。

  这是汉中开展的第一阶段茶叶品牌整合。但这一方案出台后,却遇到了重重阻力。

  汉中市茶产业发展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星显告诉记者,当时最大的阻力就是企业不配合,开了很多次思想动员会,大家积极性都不高。

  原因何在?一位汉茶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的想法就是,经营了多年的品牌没有了,这样的整合,等于让我们从头再来,还有没有钱赚?”

  面对这一现状,汉中市政府按照“统一标准、企业申报、专家考评、认定产销企业、颁证挂牌公告、茶业协会监管”的原则,动员全市茶叶产销企业积极进行资格认定。

  在汉中市质监局大力配合下,汉中市编写了《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2006年以陕西省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综合体分16个子标准,全面涵盖了汉茶产、加、销等各个方面的技术内容,为汉茶生产、营销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依据,填补了汉中茶叶地方标准的空白,被称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这也为日后通过地理标志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近3年来,共有383个企业进行了定点产销资格认定。

  “四统一”的逐步推进,汉茶市场秩序得到初步规范,乱打品牌、乱用外地茶冒充汉茶的现象明显减少,品牌整合取得初步成效。

  产品搭台 品牌整合趋统一

  2006年,《陕西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正式出台。陕西省质监局、汉中市质监局把申报汉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作为质监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市农业局等部门的配合下,省、市质监局历时半年多时间编写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材料。

  2007年12月10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汉中仙毫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涉及西乡、南郑、镇巴、勉县、宁强、城固、洋县、略阳等8个县及112个乡镇。

  借助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汉中市政府进一步搭建汉茶的名茶品牌整合的平台,品牌整合工作强力推进。

  2008年3月,市政府再次召开全市茶叶品牌整合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五统一、一加强”的品牌整合新思路。即统一品名、标准、评估、包装、宣传和加强市场监管。市县农业(茶叶)局、工商局、质监局、茶业协会依据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关规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协会行业自律规定,加强市场管理,重点整治。

  要做强汉中仙毫这一绿色品牌,还要加快汉茶的种植和老茶园更新换代,以此带动产业发展。2008年初,汉中市委、市政府出台《60万亩(4万公顷)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利用3年左右时间,到2011年建成4万公顷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工程,全部投产后,年产茶叶6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同年8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市财政将每年筹措不少于500万元的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低产茶园改造、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设等方面。

  政策的出台,活动的支撑,汉中仙毫品牌影响力得到彰显。

  品牌整合 茶企茶农广受益

  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市场的反响究竟如何?企业有没有增效?茶农有没有受益?

  汉中山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培元告诉记者,“现在看,品牌的整合是大势所趋,只有整合,汉茶才能做强做大,企业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目前全市1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部使用汉中仙毫这个品牌。前不久,陕西规模最大的午子绿茶公司也主动找到市政府,要求使用汉中仙毫这个品牌。

  企业积极性的提高,还表现在对茶叶生产技术的重视上。汉中勉县定军山茶叶有限公司对制茶工艺进行改进,购买目前处于国内一流技术的气热杀青机,使茶叶外形、色泽、品质提升,该企业的汉中仙毫茶卖到一公斤6000元的好价格。

  品质的提高,企业获益。位于城固县天明镇三化村的汉中山花茶业有限公司80公顷茶园通过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发展与认证中心认证。产品销售区域不断扩大,在西安、甘肃、河北等地都有销售网点。2008年该企业产值较2005年增长近5倍。

  企业的发展,提高了茶农的地位。三化村农妇陈发珍不无自豪地说:“以前农村妇女没有地位,在家用钱,总得问‘掌柜’的要,还得看脸色。现在自己的6分茶园收入1500余元,再加上给其他茶场打工,一年也有几百元收入。手上有了钱,亲戚朋友家过事,总能凑出份子,你说这地位不是提高了。”

  2008年,在第5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汉中仙毫获得5个金奖、3个银奖;西安首届茶叶博览会暨中国西部地区春季订货交易会上,汉中仙毫再获9金、2银,受奖率居全国8个参评省之首。

  汉中仙毫正在成为汉中绿色产业的形象大使和金名片。

作者:方琦 王梅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05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