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十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经验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经过多年努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该省将近10年来的工作经验归纳为“突出五大监管重点,健全五大保障体系,强化五大政策措施”。
监管重点指向明确
山东省确定瓜菜、果品、食用菌、茶叶四大类作物为监管重点,对集中产区、地方名特优产品主产区、“三品”生产基地及各类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基地进行重点监管。今年起,把寿光蔬菜、烟台苹果、沾化冬枣、章丘大葱、金乡大蒜、莱芜大姜、胶州白菜等20多个集中产区纳入省直接监控范围,实行上下联动、定点监测、跟踪管理。
同时,突出重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全省35000多个农药经营单位中90%以上已按要求建立“两账两票,一书一卡”制度;实行专项整治行动对经营单位进行拉网式大检查,去年共收缴高毒农药4.31吨,查处违法案件13起;推广“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经验做法。
突出重点环节的监管。全省已建立标准化基地2616个,建立了8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突出加强了农药使用、采收间隔期、产品收获前自检以及建立生产档案等方面的指导。鼓励企业开展产品质量认证,目前,全省“三品”总量居全国第三位。
该省还把病虫害发生及用药高峰期、产品大量上市期以及节假日作为重点时段,实行重点监管。2008年,省市县三级共抽检农产品样品1.8万个,合格率在96%以上。
完善体系增强监管能力
近几年,山东每年拿出专项经费用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目前,已制定农业地方标准600多项,技术标准规范1700多项,初步形成了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为主体,国家、行业、地方三级标准为主导,贯穿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标准体系。
该省已初步建立了以省部级检测中心为龙头,以市县级检测中心为骨干,以企业检测室和基地速测点为基础的农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种植业质量检测中心已发展到120个。通过认证的农业质检中心达到52个,占已建中心的43.3%。在乡镇、市场、基地还建立了一大批速测点,不少县还配备了速测车。全省6853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83%已建立检测室。
按照“强化省一级,理顺市一级,建立县一级”的要求,该省还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从事“三品”认证的委托环境检测机构有8个,产品检测机构有4个,注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检查员共178名,绿色食品认证检查员45名、监管员25名,有机食品检查员3名。
同时,各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专职或兼职的质量监管工作处(室、科)。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成立后,该省农业厅成立了质检处,烟台等市成立了质检科。寿光市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各乡镇也全部建立了专门机构,一次性投入30万元左右,普遍配备了车辆、速测仪、电脑等设备。重点加强了县级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市县两级建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126支,编制人数达980人。
多方面强化工作措施
山东先后制定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计划》、《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计划》等,统一规划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今年,对瓜菜、果品、食用菌、茶叶四大重点监管作物的标准化生产和“三品”认证做出规划,争取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基地化、标准化生产,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
为加强领导和协调,山东省政府建立了由分管省长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各市县政府绝大多数都成立了领导小组。不少县市区政府还与乡镇政府签订了责任状。各级农业部门也都形成了有牵头协调、有配合参与、有分有合、权责统一的管理机制。
2月份以来,该省通过开展知识竞赛、举办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同时,加大培训力度,丰富农民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知识。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山东省财政累计投入2亿多元,市县财政投入达5亿多元,各类农业投资项目的相关投入达到3亿多元,带动社会投入20多亿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