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承认,谁也不是万能的。譬如许多人不会修理最简单的家具、家电;不少中老年人不会使用银行卡,只好耗费大量时间排队取款;如果与商家发生纠纷,有的消费者不知如何应对,只好忍气吞声;司机的人数在增加,但大多数人仍不会也不想开车;还有,年轻人中诞生一批“拇指英雄”,虽然在网络世界叱咤风云,但却无法摆弄小小的缝衣针,连扣子也不会缝。
列举这么多例子,本意并非责怪公众的“弱智”,而是要说明,我们的消费社会由此暴露出不小的漏洞。由于缺乏消费教育和对生活常识的轻视,多数人的生活有了麻烦。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不会煮鸡蛋的英国朋友挺委屈地说,烹饪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应归咎于家庭教育,上学时就没有烹饪课嘛。请注意,他们的怨气主要撒在妈妈和老师的身上,这个提醒很到位。
生活经验有时比知识更重要。报载一位到美国读书的大学生,业余时间到餐馆打工。他看到炉灶上有一锅油,上去就端,结果手被严重烫伤——这孩子连热油不冒烟的常识都不知道。一问:在国内从小学读到高中,全是爸爸妈妈伺候,他压根儿没进过厨房。
为了改变“笨人”现象,有关部门正在做出努力。在许多银行营业厅,都有专业人员在指导老人操作银行卡;北京市一些小区举办了“烹饪补习班”,给小夫妻补课。这些虽说是“亡羊补牢”,但毕竟对消费者大有裨益。试想若把这些“功课”前移到教室,消协等部门的工作量肯定大大减轻。
现阶段,消费教育更是必不可少。专家告诉我们:消费、消费者、消费行为是一系列复杂的概念,拿钱在商场买东西,只是狭义上的消费。如何合理消费,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结构的改善和消费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消费教育。我们都懂得“从娃娃抓起”的道理,可在当今的娃娃中间,畸形消费和攀比消费日趋严重。孩子们懂得享受,对消费知识却一脸茫然。有的孩子穿讲名牌、玩讲高档,脚上的一双名牌鞋动辄数百上千元。许多中学生相信外国名牌,对中国名牌兴趣不大。还有,物质消费过重,精神消费偏轻——有文章说:我国中小学生家庭中没有订阅任何报纸的占34%,没有订阅任何杂志的占42%。教育家指出,教会孩子如何理财只是一个方面,消费教育应该是个系统工程。其成功的标志应为:当学生走出校门时,他已经是一位较成熟的消费者了。
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掌握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人的一生都具有重要影响。试想,不会煮鸡蛋的人多了,社会必定陷入低能的谷底,而当人们掌握了生活技能和消费知识,积极乐观必然蔚然成风。这么说吧,今天种下一棵“树”,将来回报的将是整个“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