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经济效益”的价值观,导致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淡薄,转变增长方式缺少道德约束;
●“唯低门槛”的扩张模式,导致产业集中于低端,进一步加剧结构性的过度竞争;
●“唯低价格”的竞争策略,导致企业积累能力降低,产业升级潜力受到削弱;
●“唯知名度”的品牌战略,导致品牌溢价能力低下,产品附加值难以大幅提高;
●“形式主义”的质量观,导致质量管理能力欠缺,竞争力提升缺少实质性支持。
深圳市宝安区是我国制造业重镇,为了掌握辖区企业的整体情况,提高监管效能和经济发展质量,2007年6月起,宝安区质监分局组织80多名工作人员,历时15个月,对两万多家制造企业进行了普查建档,对其中的9855家企业进行了实地核查,并形成了沉甸甸的《宝安区制造业企业质量普查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
“这项工作非常繁杂,耗时、费力,难度大,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开展企业质量大普查,对提高政府科学决策力、质监行政执行力、企业质量竞争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宝安区质监分局有关人士介绍说,为了充分利用普查信息资源,该分局还自主开发了工业普查信息系统,该系统涵盖企业信息平台、地理信息平台、PDA移动应用、企业专项分类、统计分析、决策支持、政策法规、数据交换和系统管理等多种功能,还可以使用手持PDA进行移动巡查、实时指挥。
截至2008年9月底,宝安区质监分局已普查制造业企业20978家。普查结果显示,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该区主要支柱产业,塑料、金属制品企业则构成基础板块。另外,“世界500强”在该区投资的制造企业共59家,年总产值约占全区的30%。
普查结果还显示,该区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数仅占8.3%,但产值却占41.1%。在质量管理方面,该区制造业企业比较倾向于使用5S质量管理方法,其中又以内资企业使用较多,但仅约占40%,而港澳台企业约有60%采用各类质量管理方法,外商投资企业采用各种质量管理方法的比例约为76%。这说明,内资企业在选择质量管理方法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盲从性,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后再导入合适的管理方法。
宝安区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普查分析发现,宝安区制造业形成了产业集群、市场、技术和资源四大优势,但在内资企业总产值、企业发展能力、品牌培育和标准化意识、产品质量及管理水平等方面还与制造业大区的地位不相匹配。
《调研报告》进一步指出,“唯经济效益”的价值观,导致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淡薄,转变增长方式缺少道德约束;“唯低门槛”的扩张模式,导致产业集中于低端,进一步加剧结构性的过度竞争;“唯低价格”的竞争策略,导致企业积累能力降低,产业升级潜力受到削弱;“唯知名度”的品牌战略,导致品牌溢价能力低下,产品附加值难以大幅提高;“形式主义”的质量观,导致质量管理能力欠缺,竞争力提升缺少实质性支持。
根据目前辖区产业结构特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质量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报告》建议:通过引导扶持内资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对企业创新的扶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和公共研发、测试平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大部分行业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和专项整治力度,大力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政府服务质量等具体措施,使宝安区制造业由规模优势转变为综合竞争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