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纺织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2008年新棉上市后,棉花市场价格一路走低,部分地区标准级成包皮棉价格已跌破1万元/吨,新棉销售极为不畅,棉农严重惜售。为调节棉花市场供求,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护棉农利益,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接连于2008年10月、11月、12月三次紧急下达国家储备棉临时收储计划,总计划收储2008年度生产的新棉272万吨。收储政策下达之密集,收储数量之大,凸显了政府积极救市保护棉农的决心。
为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有效实施,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把握好收储节奏,切实保障收储棉花质量,国家纤检局精心部署,统筹全国纤检资源,全力以赴组织做好国家储备棉入库公证检验工作。与中储棉公司共同研究制定储备棉公证检验实施方案,及时汇总并向国家有关部门反馈检验进度及收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共同研究制定处理意见,组织内地专业纤检机构赴新疆各棉花储备库开展入库公证检验。因2008年度新棉收储价格实行按规定价格成交,暂不再采取竞价方式,收储价格较市场价格高2000元/吨左右,市场交储踊跃,纤检机构公证检验进度压力较大。为此,国家纤检局专门召开3次总结动员会,对参与国储棉公证检验的承检机构讲解公证检验工作实施方案,总结问题,交流经验,并配发了专用软件,提高公证检验工作效率。在70个国家储备棉直属库和代储库新棉入储过程中,纤检机构以较高的检验效率顺利开展公证检验工作,有效落实了国家新棉储备政策。
在迅速开展公证检验的同时,国家纤检局先后四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严格履行公证检验工作职能,严把工作质量关,防止盲目图快,要对经公证检验入储的棉花负起历史责任。从去年10月底开始,截至今年1月中旬,国家纤检局共受理报验7179次,涉及858个产权单位,组织70个承检机构共检验拟交储棉花461万多包,109.8万吨,其中符合交储条件的棉花4368批,108.5万吨,合格率98.8%。截至目前,标准级成包皮棉价格已上升至11600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