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三滩村村民袁琼向记者盘点了去年的核桃收入:她家的核桃园前年收入只有七八千元,而去年却达到了1万多元,增收近1/3。袁琼还发现,今年卖核桃更方便了,许多外地客商主动来到田间地头,早早地就签下了订单,比以前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轻松多了,而且价格从每公斤12元一路上升到16元,产品还供不应求。
对此,广元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朝天核桃去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迅速成为了享誉国内的品牌产品,各地客商慕名而来,市场也迅速扩大到全国,价格自然就水涨船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更让人欣喜的是,朝天核桃在贴上了地理标志产品的标签后,不仅提升了产品知名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还在全国范围内叫响了“朝天”的名号,全面带动了包装、运输、印刷以及旅游等产业在当地的发展。
而朝天核桃的今非昔比,只是四川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6年来硕果累累的一个缩影。蒙山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来,仅标准化种植就从1997年的3900多公顷茶园、4.9万余户标准化示范户,发展到2006年1.6万多公顷标准化茶园,产值由1997年的2085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4.2亿多元,茶农人均收入增加400多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66%。凉山彝族地区的会理石榴过去一度销路不畅,但自从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其身价大增,在价格一路走高的情况下,很快进入了全国市场。都江堰市的猕猴桃在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不仅在激烈竞争中成为北京奥运会专用水果,而且还成功进军欧洲市场。
6年来,从零起步,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四川省走出了一条以地理标志产品为引擎,带动农产品增值、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让优势资源更优
四川是农业大省,历史悠久,地域生态各异,具有明显地域特性和独特品质的农产品资源丰富,享有“园艺之母”、“蜀土茶称圣”等美誉,开发潜力巨大,地理保护价值极高。龙泉驿水蜜桃、苍溪雪梨、都江堰猕猴桃、盐源苹果、会理石榴、雷波脐橙、仁寿枇杷、安岳柠檬、双流草莓、泸州晚熟龙眼、江安夏橙、攀枝花晚熟芒果、峨眉竹叶青茶叶、蒙顶山黄芽、巴山雀舌、叙府龙芽、攀西早市蔬菜、彭州蔬菜、宜宾芽菜、中江丹参、成都川芎、通江银耳、川派花卉盆景等数百种特色农产品,在全国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如何做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篇大文章,提升四川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成为摆在四川省质监局面前的一道极具挑战性的难题。
对此,四川省质监局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他们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作为一项富民惠民工程来抓,并鲜明提出了“打造西部地理标志第一省”的目标。2002年1月,四川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办公室成立,标志着四川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正式启动。
为了给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四川各地相继成立了地理标志保护领导机构,不断加大对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四川省质监局响亮地提出:“要像抓中国名牌那样抓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力争地理标志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他们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四川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并把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纳入对21个市州局年度目标管理,严格考核、跟踪督察、定期通报、奖惩分明,有力地促进了四川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地政府也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在各方力量的调动下,四川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一大批久负盛名的四川特色产品成功迈入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大门,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土地的价值和收获的喜悦。
经过6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努力,四川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取得累累硕果。目前,全省共有44个产品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农产品24个、茶类5个、中药材9个、酒类3个、加工类产品3个,还有9个正在审查之中,今年还将再推15个。
大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不仅提高了被保护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了农业标准化进程,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雁江蜜柑获得地理标志保护,我们非常高兴,感谢上级为我们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我们雁江农民种的是蜜柑树,吃的是蜜柑饭,盖房用的是蜜柑钱。”近日,记者在资阳市雁江区采访时,当地果农发自肺腑的一番话,代表的或许正是每一个地理标志产品产区农民的共同心声。
让特色产业更“特”
如今,4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四川遍地开花,他们不仅使一批传统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还成为了一张张闪亮的地方名片。而每一个地理标志产品背后,都凝聚着各地政府部门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
如何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发挥更大价值?四川各地纷纷主动出击,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广元市朝天区正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有关要求,强化朝天核桃地理标志的日常监管,积极做好朝天核桃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同时,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壮大基地规模,推进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朝天核桃的品质,实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强化行业协会的引导、激励作用,不断整合市场资源,提供服务信息,促进朝天核桃的规模化经营。有关负责人表示,争取到“十一五”末,全区核桃基地的规模达到两万公顷,培育稳产、高产核桃树30万株,产品直接产值达到4.6亿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
而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郫县豆瓣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更加坚定了当地豆瓣产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目前,郫县97家豆瓣生产企业争相戴上了地理标志“护身符”,郫县豆瓣也被赋予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其产品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国,打响了四川特色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郫县豆瓣产业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提升郫县城市形象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郫县豆瓣总产量达到35万吨,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总额约1.5亿元,并带动了食品包装、运输、竹编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0余人,成为当地人引以自豪的一大支柱产业。
而在灾后重建的漫长征途上,地理标志产品也正在发挥着积极的加速器作用。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让四川遭受重创。四川省委省政府号召全省人民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恢复重建,特别是把灾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作为支持灾区恢复生产,重建美好家园的新举措,从资金、人才、资源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家质检总局也专门为灾区申报的地理标志产品开辟了绿色通道,优先受理、优先评审,都江堰厚朴、苍溪雪梨、彭州大蒜、青川七佛贡茶等一批来自灾区的特色农产品相继获得保护,有力地支持了地震灾区的农业重建,帮助当地农民找到了一把重树信心、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一大批颇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带从废墟上坚强崛起。
放眼望去,类似这样“黄土变成金”的例子在四川俯拾皆是,44个已经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产品,犹如44个高高昂起的产业龙头,带动着四川各地竞相发展现代农业的热潮。采访中,无论是在成都近郊的龙泉、都江堰,还是地处盆地边缘的巴中、广元,记者总能看到一条条绵延十余公里的绿色长廊,一望无际的水蜜桃、猕猴桃、石榴、雪梨等产品挂满枝头,穿起了一条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色产业带。而这些特色产业带正在发挥着巨大的吸引力,无论是充裕的民间资金,还是优质的行业资源,开始纷纷投向曾经无人问津的农业领域,逐渐形成了企业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工农一体化、种加一条龙,产业链条不断延长的农村经济“裂变效应”使广大农民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受益颇丰。而从前那种“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弱”的三农格局开始发生了深刻的演变,巴山蜀水间涌动的全新景象让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