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买车,绝对是件喜气洋洋的大事——但“准司机”没有料到的是,他花大钱买来的有可能是一间4个轱辘的“毒气室”。这个说法绝非夸张,近年来,车内空气污染问题逐渐引起各界关注,因此引发的诉讼案件也不断发生。
几年前,北京市的朱女士买了一辆小汽车,一个月后,她出现了头晕等症状。半年后,朱女生因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无效死亡。朱女士的丈夫李先生认为,妻子的死是由于车内苯超标中毒所致,将经销商告上法庭。因为无法确定朱女士就是死于苯中毒,法院驳回了李先生的诉讼请求。相比之下,南方的卢先生的运气似乎好一些,他购买了一辆高档休闲车,不久他就被诊断为“甲醛接触反应”。经检测部门检测,发现车内甲醛含量高达3.3%,超出国家室内空气标准26倍。于是卢先生将经销商告到法院,要求全额退回车款69万元。法院最后判决经销商补偿卢先生3万元。
国内权威检测机构认为,用目前的室内环境污染标准(GB50325)做对比,国内至少超过九成的新车存在空气污染,均超过国家规定的室内空气标准,尤其是甲醛和苯,常常超标数倍。普通车如此,豪华车也一样。即使开了5年的旧车,按照GB50325标准,也很难达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这就意味着,大多数车主每天都有一段时间生活在“毒气室”里。据专家介绍,汽车车内主要有苯、甲醛、酮、TVOC、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也就是我们装修中常见的有害气体。其中,苯有可能导致白血病,而甲醛是公认的致癌物质之一。这些有害气体轻则对免疫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重则致癌。
显而易见,如果没有汽车控制污染标准,法院就没办法裁决,也就难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而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车厢内空气质量标准,为今后解决类似法律纠纷提供有力依据。据悉,中国对于汽车质量有50多项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但没有关于车内空气质量的检测标准。欧洲、美国汽车工业发展100年了,到目前也没有汽车室内的空气标准。车内空气质量标准难以出台,或许有着技术上的原因。因为汽车空间狭小,车内空气污染物受多方面影响很不稳定,所以标准很难制定。由于缺乏车内环境检测标准,目前只能够根据已有的室内环境检测标准进行检测。但这种检测结果明显缺少说服力,常常致使纠纷各方陷入各执一词的尴尬境地。
有消息称,环保部出台了一部《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消费者如果认为购买的汽车室内有害气体超标,可提请检测。这个方法的出台,向社会发出了一个信号,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车内污染问题,关于车内空气的质量标准估计也会很快出台。那时消费者维权将会有法可依。众所周知,中国汽车产业正在飞速发展,相关标准也应该跟上,甚至要领先。对消费者而言,眼下解决车内空气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窗通风。消费者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买了新车后开车应时常通风,尽量让有害气体释放。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活性炭、光触媒材料等降低车内空气污染。
无论制造商还是消费者,大家都须切记:汽车安全无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