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让“绿色替代品”跑得更快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众所周知,是个令家具商头痛、消费者恐惧的“魔头”。科学证实,如果过量吸入甲醛,可引起人体肺水肿及肝肾损伤,对皮肤有致敏作用,短期内接触高浓度甲醛蒸气可引起全身性疾病。而且甲醛、尿素等都来自于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无奈的是,作为胶黏剂的重要原材料,家具制造业离不开甲醛。这就意味着,尽管名声丑恶,它仍可堂而皇之地进入并“潜伏”在居民家庭。

  现在,一个好消息或许可以扭转这一局面:把大豆榨油后留下的豆粕,做成生物基胶黏剂,应用于人造板制造业,可帮助家具建材“抛弃”甲醛。近日上海理工大学专家研发的“大豆基胶黏剂技术及其在中密度纤维板上的应用”获取重大进展。 传统木材胶黏剂中,甲醛、尿素、苯酚等是必要成分,而甲醛对人体危害明显。所以,生物胶黏剂制造技术成为国内外研究界争相攻关的热点。据介绍,选择豆粕作为原料制备胶黏剂,是看中它43%~46%的蛋白质含量。这是提高黏性强度的关键要素之一。然而,“蛋白质类胶耐水性差”也是国际上几十年都未攻克的技术难题。经过几年努力,研发小组创出全新工艺路线,通过蛋白质改性等一系列工序,终于攻克了这道难关。对比试验中,用以甲醛、尿素为原料胶黏剂的人造板,经沸水煮1小时即开裂;用大豆基胶黏剂的,煮了10小时依然完好。

  与甲醛同样背负骂名的还有塑料袋。半年前,一场围剿塑料袋的战役打响。但“限塑令”发布以来,实施情况喜忧参半。滥用状况虽得到控制,但在农贸市场、社区小店、蔬菜水果摊点等地方,免费塑料袋大有抬头之势。一方面监管失控,另一方面消费者苦于没有环保型的替代品。人们知道,与塑料袋的“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战争中,除了加大执法力度,是否还可以考虑采取绕道迂回的战术?比如说寻找“替代品”。有报道称,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已制造出厚度仅为千分之四毫米的玉米塑料薄膜,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据介绍,这么薄的聚乳酸薄膜此前在国际上从未见报道,它将大幅降低“玉米塑料袋”的成本,并成为市民的日常用品。而且,为了避免对粮食的消耗,这种材料的生产原料已从食用玉米转向转基因玉米、玉米芯、玉米秆。但遗憾的是,由于制造成本高、脆性大,玉米塑料制品至今和人们的生活仍有一定距离。

  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对于老百姓长期依赖的某些产品,简单地予以取消是不行的。与其禁而不绝,不如取而代之。积极研发和寻找替代之物,方为正确之路。据了解,利用全新技术,1000公斤豆粕可制备6000公斤胶黏剂,制造成本与传统含甲醛胶黏剂差不多。初始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废渣还能回收参与反应,做到“零排废”。这么好的东西,什么时候能和老百姓的生活产生直接关系呢?我们敦请有关专家们,请动作快一点、再快一点,尽力为社会提供又快又好的环保产品。除此之外,还需建设一条“高速公路”,让绿色发明从实验室到市场应用一路绿灯。让这类产品享受“特权车”的待遇,公众完全能够理解。当然,开发利用绿色替代品,最需要政府的积极扶持和热情鼓励——只有大力度、大面积、大手笔,才能让那些受欢迎的替代品迅速进入社会,最终使人类生活变得“绿意葱茏”。

作者:林鸣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21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