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大连大窑湾港集装箱码头第三期投入试运行,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超过1000万标准箱,标志着大连航运中心的建设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又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步伐,紧跟辽宁改革开放的部署,辽宁检验检疫局紧密结合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融入当地经济的发展规划。
“双百工程”扩大出口
凭借信息优势和检验技术优势,2005年10月,辽宁局制定了“双百工程”,并采取专项扶持政策,对全省100家农产品重点企业和100家工业产品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辽宁局在“双百”企业中还积极实施分类管理制度,使分类管理一类企业由2004年的36家上升到目前的106家。2007年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率先实现振兴”步伐明显加快,辽沈大地春潮涌动。从投资25亿美元、结缘大连的美国英特尔芯片项目,到被誉为抚顺市“救命工程”的中石油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工程;从一期计划投资226亿元、年产量500万吨精品板材的鞍钢鲅鱼圈钢铁项目,到被列为大连市国企改革重点工程的大化集团30万吨甲醇项目,一批工程大项目和超大项目纷纷落户开工,新型工业的发展态势如火如荼,成绩令人惊喜。
主动服务促进增长
辽宁局把辽宁经济发展看成是份内的事情,把检验检疫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建设的环节,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几年中,辽宁局积极为扩大对外开放建言献策,先后就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扩大农产品出口等问题向辽宁省政府、省人大提出了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形成辽宁品牌优势、促进农产品扩大出口、增强企业诚信自律、提高口岸整体通关水平等建议,受到了辽宁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扩大了检验检疫部门的社会影响。
在阜新、抚顺等老工业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时刻,辽宁局对落户阜新的大江集团、双汇公司等一批转型企业给予重点扶持,组织专家帮助企业规范管理,推行质量体系认证,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扩大出口。阜新地区实现了首次活猪、萝卜、西兰花出口台湾,平板玻璃首次出口俄罗斯……可以说,正是有辽宁局的主动服务意识,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每一步才能走得强健有力。
积极推进电子监管
近年来,辽宁局加强“三电工程”建设,组织研发了装运出口食品集装箱验放电子管理系统,启动了出口货物电子审单快速核放系统,积极推进电子监管工作,实行了“5+1天”工作制,开通了无纸化通关试点,使通关效率大幅提高。目前,辽宁省安装电子申报软件企业2763家,开通运行电子监管企业159家,电子申报率达到100%,直通式电子申报率达到50%。过去从申请到放行需要8个环节、两到3天时间,由于实行了电子管理,现在已缩短为3个环节、30分钟内完成。按直通式出口电子申报平均每批节省30元,电子转单平均每批节省20元,出口货物口岸验证快速核放平均每批节省120元,产地证电子签证平均每批节省30元计算,2007年6月到2008年10月底,累计为企业节省检验费用约2650万元。
此外,辽宁局还针对保税港“境内关外”的特点,本着“检疫前移、有效监管、高效服务、方便进出”的原则,提出了“出入境检疫、进出口检验、港区内免检、技术服务”的检验检疫监管方式,为大连保税港获得国务院批准作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攻关加强服务
围绕提升把关服务的水平,认真研究实验室的布局和发展,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按照实验室专、特、精、新的发展思路,辽宁局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加强了沈阳、锦州、鲅鱼圈、丹东四个区域性中心实验室的建设。对同类实验室实施了集中管理、资源整合,分别组建了食品理化检测中心、微生物检测中心、工矿产品检测中心、电子电器检测中心和危险品安全检验中心,优化了实验室资源配置。实验室检测能力明显提升,为妥善地应对禽流感、苏丹红、孔雀石绿、啤酒甲醛、输韩泡菜等突发事件,保证辽宁产品的顺利出口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近几年来,辽宁局完成科研制标项目205项,取得科研成果132项,创造历史之最,投入资金8970多万元,更新大型检验仪器设备824台套。加大了相关检测项目的新方法开发工作力度,新开发农产品中20多项残留检测方法,新开检测项目95项,为辽宁农产品对日出口提供了技术保障。
近年来,辽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步伐明显加快,检验检疫事业有了更新更高的目标,辽宁局正在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为促进辽宁经济腾飞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