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幼儿园老师说,她在一次课上问孩子们:“麦当劳是那个国家的?”有的小朋友当场大声回答:“是我们中国的。”还有一件事也发生在幼儿园。当老师拿出一张孔子的画像,问这是谁时,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圣诞老爷爷。”据说,这两件事引起教育家的一阵恐慌,他们赶紧发表看法,认为爱国主义思想受到威胁,必须加强传统教育云云。
或许事情并没有这么严重。前不久,经过对全美200万样本人群进行调查,一项名为“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程度低于人们的想象。16%接受调查的美国人认为三星、耐克是中国品牌,42%人想不到任何中国牌子,大部分被提到的品牌并不是中国品牌,譬如三星(33%)、丰田(25%)、日产(24%)、Nike(16%)等。尽管如此,大多数美国民众还是善意地表示,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产品。
针对这一现象,权威人士表示,提高中国品牌的对外传播能力,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以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开辟新的途径。不过,这个对比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在辨识品牌的能力上,某些美国大朋友并不比中国小朋友强。其实,各国、各地的品牌被误认或被混淆乃是正常的事情。是由于长期以来信息地位不平等和不对称,一些后起之秀的品牌难免要遭遇不公平待遇。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现象。就像一个大家庭,忽然来了一位远房亲戚,起初大家会感到不自然甚至反感。相处时间一久,彼此关系就可能逐渐融洽,相互接受。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一个国家的品牌让另一个国家的消费者接受,通常需要时间和耐心。
毋庸讳言,这段时期发生了一些对品牌建设不利的大小事件,给消费者造成深深的身心伤害。痛定思痛,国人领悟到,任何品牌产品的建设,都需要永恒的质量。离开质量这个灵魂,任何品牌都将如行尸走肉。日前,有人提议取消名牌制度,这简直是笑话。目前,全世界名牌灿若星海,中国制造业为什么要闭关自守,陷入黑暗?这不是在主张倒退吗!试问假如真的遂了这位先生的愿,将来我们拿什么和世界接轨?不能因为见到几只苍蝇,就急于把“窗户”关上并钉牢。这样做实在是鼠目寸光。
在品牌互认方面,官方完全可以做一些有益的推进工作,帮助建立品牌互认机制。两年前,深圳、香港两地就开始酝酿共同评价两地知名品牌,联合起来形成共有的品牌推出机制,引导两地品牌评价。该评价体系推出的知名品牌将同时拥有深圳知名品牌和香港知名品牌称号,并且互相承认,在国际上形成区域品牌,以共同打造强势品牌效应。据悉,这项“结对子”的活动已经取得较好成果。
在一个日趋正常的消费社会,没有人能够拒绝品牌的魅力。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中国消费品市场增速依旧很快,品牌消费正在成为主流,消费者将65%的购买力投向了名优品牌。而且,中国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外消费者的眼球。这说明中国品牌犹如长江之水,浩瀚东去,渐渐融入大海,最终将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认可。应该相信,在全世界的市场上,必将会形成一个相互认知、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品牌大家庭。总有一天,就像我们知道可口可乐、凯迪拉克一样,美国消费者也会了解我们的海尔、奇瑞。当然,这一天既不很近,也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