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内蒙古检验检疫局2008年改革发展纪实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200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标志之年,这一年中国的大事多、难事多、急事多,检验检疫事业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回望让人难以忘怀的不平凡的2008年,内蒙古检验检疫人深深感到,只有坚持胸怀全局、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着力提高自身工作质量和把关服务水平,才能充分发挥检验检疫职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实现“提升质检水平,服务科学发展”。

  全面履行把关职能,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口岸公共安全

  内蒙古有着绵延4200多公里的国境线,沿边18个对外开放口岸,东西跨度达2500多公里,环境艰苦、气候恶劣。东部的对俄口岸满洲里,冬天严寒刺骨,最低气温可达到零下30至40摄氏度;西端的对蒙口岸策克,常常是春秋季节沙尘暴肆虐,夏季干旱炎热;毗邻的国家和地区常年疫情复杂……面对这些困难和压力,内蒙古检验检疫人勇于挑战、甘于奉献、敢于负责,忠实履行“国门第一哨”职责,构筑了内蒙古向北开放坚固的安全防线。

  将疫病疫情、外来有害生物、危险品拒之于门外。内蒙古局在重点口岸建立了边境免疫隔离带,完善了报检审单、批批查验、实验室检测等工作程序和制度建设;强化疫情防控,对交通运输工具规范卫生除害处理,加大查验力度,对入境货物逐车、逐包查验,对违禁的各种动物产品全部进行退运或销毁,有效防止了境外口蹄疫、禽流感等动物疫情的传入。

  内蒙古和蒙古国接壤的部分地区是多年的鼠疫疫源地,容易发生和蔓延鼠疫。内蒙古局将口岸鼠疫疫情防治作为工作重点,在边境地区定期开展鼠疫疫情监测和媒介生物调查,对监测结果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分析,及时准确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供国内外有关疫情信息;根据《口岸鼠疫应急控制预案》,提高对鼠疫传入的应急组织及控制能力,保证能在鼠疫发生第一时间迅速行动、防治有效。全年在监测范围内未发生鼠疫流行。

  为防止林木有害生物随进境植物产品传入国内,对进口木材实行冬季赴境外检验检疫、春夏秋季在口岸熏蒸除害处理的模式,全年派出境外预检工作组3次,检疫原木约140万立方米,监管熏蒸进境原木两 万余车,灭虫率达到100%。依法把进境木质包装等其他进境植物产品全部纳入检验检疫范围,有效提高了截获率和检出率。全年检出有害生物18批次,木质包装未加施标识4批次,木质包装疫情截获率达8.8%。

  针对进境废物原料中夹带的生活垃圾、有毒有害物质对环保及人民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隐患,内蒙古局在口岸加大了对进口废物原料的查验和把关力度,在过货量集中的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工作现场配备了便携式能谱仪、通道式放射性物质监测系统等安全监测设备,能够及时准确地检测出入境人员健康状况、旅客携带物品、车辆及所载货物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口岸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控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查获出50吨废旧电瓶、20吨放射性严重超标钨矿粉和两批生活垃圾,全部进行了退运处理。

  杜绝不合格出口产品流出国门。对涉及安全、环保、卫生的出口产品,加强生产过程的监管和成品质量的检测,确保出口产品质量安全。全年检出4批菌落总数超标的液态奶和乳粉,3批含沙门氏菌的肉类,1批菌落总数超标的出口速食莜面,6批1万多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泥,1批甲醛含量超标的出口儿童服装,1批菌落总数严重超标的出口化妆品,1批二氧化硫超标的出口中药材,均进行了封存,禁止出口;对口岸查获的出境劣质香油、面粉、奶粉、三无出境冻猪肉等做出禁止出境处理。

  全力抓好乳制品和重点产品专项整治,推进长效机制建设。举全系统之力开展了辖区乳制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对全区24家出口乳制品注册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加强从原奶收购、运输到加工、检验及生产环境、设备、人员卫生控制等全过程的监管;对其质量、卫生管理体系进行逐项审核,指导企业建立从牧场到经销全过程的可追溯和纠偏系统。同时实验室积极研究掌握乳制品中三聚氰胺含量检测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全区乳制品生产企业集中的地区和口岸分支局技术中心都具备了三聚氰胺含量的检测能力,为开展乳制品安全整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内蒙古局还充分发挥设备和技术优势,帮助伊利、蒙牛等公司进行乳制品三聚氰胺含量检测工作,接受委托检验600多个样品,为企业培训检测人员20人次。

  为防患于未然,各分支机构对“三聚氰胺危害的可能涉及面”进行风险评估并加强相关出口产品的检测监管。对供港活牛饲料的使用严格监督管理,要求备案牛场购进的饲料必须来自检验检疫机构注册的饲料厂,含蛋白的饲料必须进行三聚氰胺检测并不得含有其他违禁药物;对出口饲料、淀粉、供港冷冻羊肉等产品批批进行三聚氰胺检测;对出口玉米、绿豆、荞麦、花生、葵花仁、番茄酱等农产品批批进行相关药残、有毒物质、重金属等检测;对备案基地原料产品和出口食品、农产品进行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和有效监控,杜绝出口食品安全隐患。

  重点产品专项整治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对辖区涉及到的全部服装出口生产企业和木制品及家具出口生产企业进行了摸底调查,监督检查企业的生产情况、质量管理体系、原材料及关键生产环节、检测技术等质量控制点,对存在问题提出限期整改意见,确保产品质量。35家服装出口生产企业和15家木制品及家具出口生产企业100%签订了“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法检目录内商品出口企业100%建立了质量档案。全年出口的毛衫、羊剪绒鞋靴等服装和木制品均未出现质量问题。进口产品安全、健康、环保项目不合格的100%进行了退运和销毁。

  在全力抓好食品安全和出口产品质量专项整治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建立检验检疫监督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对所有出口食品、农产品实行全过程监控、无缝隙管理和留样的标识、保存,并责任到人,确保“质量和责任”两个可追溯性链条落到实处;采取“原辅料和制成品双检验”模式批批检测,100%进行农残、重金属、微生物等食品安全项目的检测。二是对所有出口到日、美、欧、韩等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根据进口国要求,批批制定检验监管方案,确保万无一失。三是及时将国家相关外贸政策、出口产品标准、检验检疫部门的要求传达到外贸企业,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四是坚持出口商品在产地接受检验、监管,口岸实施查验的制度,加强与海关的联网核查,严厉打击逃漏检行为。五是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创新和科研制标工作,以迅速解决辖区出口商品标准不规范、不完善的情况。六是积极推动建立以“产区政府负责、企业严把质量、检验检疫监管、相关部门齐抓、行业协会协调、社会力量参与”的区域化管理机制,提高源头监管的有效性。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奥运安保工作。北京奥运会期间,呼和浩特白塔机场为奥运会的备降机场,内蒙古局以保障呼和浩特航空口岸安全为重点,部署了严密的防范措施。成立了反恐怖和保障奥运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备降机场检验检疫工作方案及15项应急预案,将口岸公共卫生、进出境重大动植物疫情、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综合治理、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突发事件全部纳入应急处置机制范畴,积极开展实战应急演练。完备了航空口岸及各口岸检测仪器设备和安全防范设施,全面提高口岸反恐怖、核、生化安全检测水平,确保奥运会及残奥会期间国门安全。加大口岸对国际列车、出入境人员及携带物、车辆的查验力度,严密防范有毒有害物质和疫情疫病传入。建立24小时协调联络机制,保证信息畅通。对奥运供应食品实行全过程无缝隙监管,确保质量安全。与内蒙古自治区反恐办、环保局、疾控中心、海关、民航部门等7个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协同整合能力,圆满完成了奥运安保各项任务。

  抓住工作难点、亮点和增长点,加大服务企业的有效性,实现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

  自然灾害、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国际金融危机日益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等不利因素增加了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制约了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在这举步维艰之年,内蒙古局坚定与自治区外贸发展休戚与共、同舟共济的大局观念,把促进自治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作为检验检疫第一要务,制定出台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12项举措,与企业一道攻坚克难,实现了自治区进出口贸易的稳步增长。1月至12月,内蒙古局检验检疫出入境货物23.6万批、货值145.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9%和46.1%。检出不合格货物95批、货值584万美元,批次、货值合格率均为99.9%以上。硅锰铁、稀土、钢材、自卸车、水泥、番茄酱、乳制品、毛衫等机电化矿产品和农畜产品的出口及煤炭、原油、铜精矿、铁矿砂、锰矿砂、木材、木浆等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平稳或有较大幅度上涨。

  强化服务意识,促进出口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全年减免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费584.8万元,签发普惠制产地证书金额5.1亿美元,为企业减免关税2950万美元,帮助鄂尔多斯、包钢稀土等28家出口企业申报获得“绿色通道”优惠通关待遇,为企业降低出口成本、快速通关创造了有利条件。相关认证机构积极鼓励、扶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认证,促进企业建立与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增强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截至2008年底共为232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颁发了卫生注册登记证书,对其中58家实行了官方HACCP体系验证;帮助11家出口食品企业获得在欧盟、韩国、日本、美国、阿联酋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注册;对13家企业颁发了出口质量许可证书;对500家企业完成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机产品认证等。积极推进名牌战略,帮助鄂尔多斯及鹿王羊绒制品、通辽肥牛、赤峰黄玉米、苏尼特羊肉等14家企业的相关产品申报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注册,使自治区名优特产品得到产品升值、促进出口、便利通关和扩大对外宣传等好处。

  抓住工作难点、亮点和增长点,促进自治区特色产品出口。认真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和自治区政府签署的《关于共同推动内蒙古自治区乳业发展的合作协议》,积极帮助乳制品生产企业通过国外注册,拓展国际市场,全区乳制品出口国家和地区由原来的5个增加到30多个。帮助科尔沁牛业获准在以色列注册,当年向以色列出口571吨牛肉。

  狠抓出口番茄制品源头管理,严格基地备案制度,加强对重金属、病虫害、农残等项目的检疫和监测,保证出口番茄制品的质量卫生安全,全年出口番茄酱21.1万吨,较上年增长42.7%;货值2.3亿美元,是上年的2.6倍,创历史新高。

  对经满洲里口岸出口到俄罗斯的水果、蔬菜,严格实行出口水果蔬菜注册登记制度,加强与产地检验检疫局的协作,信息共享互通,实现口岸局与产地局链接监管;口岸加大对果蔬农残、重金属等安全卫生项目的检测力度,进行批批检验、监装,加施检验检疫标志;与俄罗斯植物检验检疫部门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水果蔬菜的退运,保障了果蔬出口通道畅通。全年经满洲里口岸出口果蔬30余种,21.7万吨,货值7837.7万美元。

  在2008年国内外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为促进内蒙古稀土资源优势变为竞争优势,加大对稀土行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走引进与自主开发并举的路子,提高稀土工业生产水平,增加高附加值稀土产品的出口量。全年出口稀土制品9835吨,货值5931.5万美元,较上年实现大幅度增长,同比分别增长47%和56%。

  在硅铁类产品生产企业中推行分类管理,根据出口企业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状况,实行自检、抽检、强制检验三种管理模式,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硅铁出口环境。全年出口硅铁产品62万吨,货值10亿美元,产品在欧盟、韩国、北美等35个国家和地区占有稳定市场。

  积极帮助包头世纪千网公司通过了在国家质检总局的备案申请,其生产的水平铅酸免维护型蓄电池成功打入美国市场,成为包头地区继盘条、重型汽车、硅铁合金之后打入美国市场后的第四种机电类产品。

  认真落实《汽车出口合作备忘录》各项要求,畅通汽车出口绿色通道,使汽车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年共出口重型汽车3192辆,货值2亿美元。

  加强口岸建设,打造引进俄蒙资源大通道。为积极支持、配合自治区把内蒙古建成中国的能源基地和引进蒙俄资源大通道,内蒙古局以“确保安全、快速验放”为监管服务目标,围绕口岸过货通关、物流贸易和落地加工三大功能,积极探索对大宗入境货物的监管模式和加快口岸通关速度的方式。凡是不涉及安全、卫生、环保的商品,实行先报检、通关,再进行检验检疫的快速通关模式,将检疫、查验、扦样、放射性检测、卫生除害处理等工作在现场同步进行,一次完成。加大电子化、自动化、信息化等手段的投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通关速度,对入境原油开发出“口岸进口油品和业务管理系统”解决了检验数据处理问题;对进口木材换装与检尺同步,应用“木材检尺计算机统计管理程序”大大加快了检尺数据的处理速度;满洲里口岸开发应用的货车通道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对口岸出入境车辆的准确统计。积极推进“大通关”建设,满洲里铁路和公路口岸、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实行24小时通关,策克、甘其毛都、珠恩嘎达布其等季节性开关口岸转变为常年开放口岸。这些行之有效的创新机制成功解决了进境原木、原油、原煤、矿产品、废旧金属等检验、通关问题,使得口岸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口岸通关能力和通关效率进一步提升,1月至11月口岸过货量达2950吨,其中资源性产品占到口岸过货量的80%以上。

  努力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为服务地方经济和市场发展需求提供强大支持

  科学技术是保证检验检疫工作质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2008年内蒙古局不断夯实科技基础,在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实验室检测能力方面又迈出坚实的一步,为服务地方经济和市场发展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强科研合作与课题研究。继续加强与自治区科技厅、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以及山东检验检疫局的科技合作,全面落实与检科院和山东局签订的科技合作协议书,在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人员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提高自身科研综合实力起到良好作用。

  与俄罗斯、蒙古国在相关方面开展科研课题研究。与俄罗斯开展了“口岸鼠传疾病监测”课题研究,与蒙古国开展了“入境山羊绒洗净因素对口蹄疫病毒的影响”和“啮齿动物携带病原及鼠疫遗传多态性”的课题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为开展口岸媒介调查、疫情监测及鼠疫防控起到良好作用。

  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按照经济区域、口岸过货和大宗商品分布情况,对全系统实验室进行合理规划,加大先进仪器设备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全年检测设备投入达到6700多万元,是建局以来投入最多的一年。全系统实验室建设取得可喜进步,通过认可的检测项目由2007年的213个扩大到321个,涉及羊绒制品及食品的9个检测项目新近通过CNAS验证,最大限度保证了日常检验检疫业务需要。包括内蒙古局技术中心在内的6个实验室具备了三聚氰胺检测能力,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出口农畜产品、食品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检测。

  制标工作取得新突破,内蒙古局技术中心主持或参与起草的12项国家标准、7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和3项地方标准通过审定。

  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2008年在整体工作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内蒙古局重点开展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弘扬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构建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立足检验检疫岗位,为自治区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自觉性。

  在全系统先后分四期对159名处级干部进行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集中封闭学习培训。使大家把握了基本精神,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确了职责任务,增强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克服困难、促进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从10月份开始,按照自治区党委和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安排,机关中心组、党支部学习严格人员、时间、效果三落实,每个人的读书心得笔记超过1万字;紧扣“转变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提升质检水平,服务科学发展”活动主题,广泛征求意见,确定调研课题,深入实际重点查找内蒙古局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在充分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局党组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内蒙古检验检疫事业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具体制度及措施。

  随着整个学习教育活动的继续深入推进和一系列制度、措施的逐一落实,必将推动全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转化为改革创新、拼搏、奋进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严格监管,热情服务的具体行动,转化为提升质检水平,服务科学发展,推动地方发展的成果。

作者:郅莉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16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