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标志这一地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2008年5月29日,钦州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这是全国第6个保税港区,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
面对大好机遇,广西检验检疫局积极应对,做好把关服务工作。“我们要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广西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继续加强和完善广西口岸建设,努力探索和构建与形势要求相适应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广西局局长黄涛在接受采访时说。
主动融入全方位服务
近几年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北部湾经济区,在建和拟建的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达3000亿元,其中投资超过1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达到32个。位于钦州市的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项目部分主体工程将于2009年底建成,预计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加工原油1000万吨,生产成品油670多万吨,以及其他石化产品,形成400多亿元的工业产值。
为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的把关工作,广西局研究制定了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促进广西边贸快速健康发展、改革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减轻企业费用负担、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和节能产品出口、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出口食品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外贸发展等一系列措施。
2007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关于支持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若干意见》,广西局适应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建设和广西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提出了“服务泛北,对接东盟”的工作思路,以积极参与打造“广西沿海发展新一极和国际合作新高地”为切入点。为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规划》落实和钦州保税港区建设,广西局及时制定了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内容、目标任务、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积极参与制定钦州保税港区规划方案、检验检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前期筹备和规划,切实加强北海出口加工区、凭祥南山物流园等进出口物流基地的检验监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采取主动跟进、提前介入、超前服务等措施,积极了解和掌握项目引进、建设对检验检疫工作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把关服务工作,努力在把广西建设成多区域经济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更好地适应多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势对检验检疫监管和通关模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2008年以来,广西局以电子监管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电子检验检疫体系,进一步加大了电子检验检疫的推广步伐。在继续配合地方政府搞好陆路和海港电子口岸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玉林地区电子监管试点工作,选定机电、陶瓷、食品和植物编织品4类出口产品共34家企业实施电子监管试点,目前已有56家企业上线实施出口商品电子监管。
为建立一批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配套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相适应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提高口岸执法把关能力,广西局积极争取国家质检总局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并提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四个结合”的新举措,即重点实验室与一般实验室相结合、实验室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相结合、广西局技术中心和保健中心与各分支机构实验室和保健中心相结合、广西局实验室与社会检测机构相结合。2008年底前,该局18个实验室全部达到实验室资质管理要求,从而确保“检得了、检得出、检得准、检得快”。
高筑绿色“防疫墙”
2008年12月11至12日,中越边境地区疫情疫病防控研讨会在越南凉山省举行,广西局卫检处和凭祥、东兴、北海检验检疫局有关人员应邀参加了会议,两国同行就边境地区疫病防控进行了交流。这样的活动,在广西和越南检验检疫同行之间经常举行。
为加强我国与东盟各国的检验检疫合作,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广西局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出入境检验检疫合作论坛、中国-东盟质检部长会议形成的《南宁共识》、《南宁联合声明》等,找准区域检验检疫合作交流切入点和结合点,逐步建立区域检验检疫合作交流的有效机制,共同推进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平时,该局在加强信息收集、防控措施的督促检查,加强与邻国对口部门举行定期会晤、交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疫病疫情防控体系,建立了广西局口岸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指挥机制,为做好国际检验检疫合作,方便边境来往,保护人民身体健康,防止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提供了保障。
尤其可喜的是,广西局承担的国家质检总局重大软科学研究项目《适应“10+1”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对策研究》经过3年的努力,2008年初通过了鉴定,对于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对接东盟、建立中国-东盟检验检疫合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该局还制订了7个边境贸易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进一步理清了规范边贸管理的思路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