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要想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上述必需品应该明明白白。有报道说,酝酿了三年的食用油国标征求意见稿终于出台,近日国家粮食局发布了该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征求公众意见。人们注意到:这份名为《食用植物调和油》的新国标,明确提出不得在油里掺入非食用油和不合格的原料成品植物油,配料表中须注明油料比例,但对于消费者关心的是否应列出各种油料种类,好像并无明确规定。
进入超市,占据货架的各类调和油堪称一处“风景”。让消费者迷糊的是,到底调和油里调的是什么油料?这些调和油少则由三种油料组成,多则达到六七种,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子油、芝麻油都纷纷现身配料表,但就是没有标明比例。如一款菜籽油配料表上只标注着“菜籽油、维生素E、维生素A”等字样。媒体注意到,在新国标的送审稿中,明确提到了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标签规定。最近,一位姓贾的消费者对此提出疑问:“这到底是花生油还是调和油,里面究竟含了多少花生油?” 超市促销员回答:“这种油名叫花生调和油,比原来的调和油吃着要香些。厂家对这种油的配方申请过专利,出于保密原因,含量怎么能写在桶上呢?”这种回答没有令贾先生满意,他认为,既然标称花生调和油,就应该把花生油的含量清楚标出,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在购买油时明明白白。其实这个问题并非个别食用油存在的现象。据调查,涉及各个品牌的食用油中,普遍存在含量不清的“花生调和油”。
今天的食用油市场,像是在举办一场“选美比赛”。“美人”倒都是些香喷喷的“美人”,可“她们”的名字却五花八门。“花生”、“浓香花生”、“特香花生”字样的出现频率较高。许多调和油的标签上都只草草列出葵花油、大豆油、玉米油等原料名称,究竟每种原料成分含量多少并没有标明。业内人士对此解释,国家在这方面暂时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各个企业执行的都是企业标准。比如大豆花生调和油就说是大豆油、花生油等几种油按照一定配方制作的。其实,花生调和油与花生油是两个概念,两者有很大区别。现在厂家把调和油带上“花生”,实际上都在打擦边球。人们说,一直缺乏标准的调和油市场,目前的抽检也只是行业标准。而这个行业标准及新标签标准都没有要求对各种配料标明配比,导致食用调和油成分含量混混沌沌。有内幕消息称,一些不负责任的企业的花生调和油中根本不含花生油成分。有些杂牌花生调和油,实际上只是在便宜的菜籽油等油料中加入很少的花生油,甚至加入香精产生花生香味。有一些质次花生油由于放得太久失去香味,也会被添加香精。
据悉,即将出台的食用油标准规定,当以某种或某类原料成品油对产品进行冠名时,应注明该种或该类原料占成品油的实际含量(质量分数)。 不过,这一要求仍比之前标准制订方案要宽松。之前的方案特别规定了食用调和油的原料原产国、质量等级须标注外,还规定当油脂中各原料油比例大于2%时,须标注各原料油名称与比例,而在送审稿中并无这一规定。这里,我想说的是,制定食用油标准,绝对不能违反一条原则:不仅要让消费者吃到放心油,更要让他们吃到“明白油”。正如一位家庭主妇所说:只有用“明白油”烹制出的饭菜,才会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