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19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2007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今年,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25万多家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测算结果显示,2007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0.99,与2006年相比提高了1.01,表明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其中,用于衡量质量总体水平和质量提高后劲的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指标的得分是84.76和77.21,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1.35和0.66。
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动态反映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的宏观评价指标。借助这个指标,国家质检总局已经连续9年对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进行了跟踪评价,并从2006年开始对外发布上一年度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今年的测算结果表明,2007年,在各地区、各部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稳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造业标准与技术水平继续提升,得分是85.92,比2006年提高了1.55;二是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稳步提升,获得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因出现不合格品、返修等质量问题给制造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有所下降;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继续增强,全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累计拥有专利数量超过4.2万件,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50.72%和29.78%;四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平均产品销售收入达到6.80亿元,表明生产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聚。
从制造业29个行业来看,20个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与2006年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质量竞争力指数超过85的行业(质量竞争力较强的行业)从2006年的1个增加到2个;低于75的行业(质量竞争力较弱的行业)从2006年的5个减少到2个。其中,质量竞争力保持稳步增强的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为86.00,比上年提高0.9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85.39,提高1.38;橡胶制品业为84.37,提高1.03;专用设备制造业为84.23,提高2.4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83.57,提高0.5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83.45,提高2.30;通用设备制造业为83.43,提高3.1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81.93,提高1.89;化学纤维制造业为81.23,提高0.65。
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制造业来看,与2006年相比,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出现增长。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和陕西15个地区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在80以上,质量竞争力优势明显。东、中、西部区域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是84.82、78.99和79.00,分别比2006年增加了1.86、1.81和0.95,东部区域继续保持了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全国领先地位。新疆、宁夏、青海、甘肃、贵州、云南、内蒙古和广西等省份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两年稳定增长。
有关人士指出,虽然2007年我国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但是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一是质量竞争力发展不平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质量发展不平衡,先进水平与落后水平之间的差距较大;二是质量基础保证能力依然薄弱,产品标准、技术装备、人员素质和生产工艺等质量基础较差;三是自主创新的投入和能力不足,2007年我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仅有0.9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研发投入比重,直接制约了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