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深圳旅检口岸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百年口岸,百年沧桑。

  从1900年深圳河边开始设立“关厂”起,深圳口岸已经走过了一百多个春秋。一百多年来,深圳口岸历经战火硝烟、风风雨雨,步履蹒跚般一路走来。终于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旧貌换新颜,焕发了应有的青春与活力。

  从铁皮屋到联检大楼

  说起口岸旅检业务的变化,在罗湖口岸从事旅检工作36年的洪碧芳同志感触最深。“那时候,我们是在罗湖铁路桥边的检疫棚里工作,一间铁皮屋,一张办公桌,风吹日晒雨淋。”30年前的罗湖口岸只能用简陋来形容。

  1978年以前,罗湖桥还是一座木桥,每天从罗湖桥进出境的旅客只有几千人。稀稀拉拉的旅客每天从桥南边的香港过来。当时,过境旅客只能在没有火车通过的时候,从路轨上走过去。

  改革开放以后,“边陲小镇”深圳火了起来,罗湖口岸最先感受了开放带来的人员大进大出的震撼。从1979年开始,旅客出入境人数以每年350万的幅度增长,到2007年,罗湖口岸出入境总人数达到9500万。

  1985年,深圳市政府在老罗湖桥东边新建起一座宽50余米的双层宏伟水泥大桥,同时又在桥头建起了一座高12层的联检大楼,这就是现在的罗湖口岸联检大楼。也就是从那时起,罗湖旅检的同志们从铁皮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联检大厅,不再经受风吹雨淋。后来,随着皇岗等口岸的陆续开通,口岸的环境逐步得到改善,通关时间也逐步延长。罗湖口岸通关时间从每天8小时延长到每天17.5小时,而1991年开通客运的皇岗口岸则实行24小时开放。深圳的旅检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从小米加步枪到高科技

  “刚开放那会儿,出入罗湖口岸最多的是‘港客’和华人华侨。当时国内的物资比较贫乏,从桥南边回来探亲的‘同胞’个个都是大包小包、手提肩扛,像赶集一样热闹。”洪碧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开始的查验手段非常简单,都是采用人工开包检查的方式,旅客的包里吃、穿、用什么都有,五花八门。基本都是手工作业,检验检疫也缺乏现代化的手段,旅客通关经常是人挤人、排长队,拉闸过境。”

  随着客流量的激增,这种人工查验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

  适应旅客快速通关的需求,深圳旅检人也开始向高科技伸出援手,逐渐走上了一条“向科技要效率,用科技提效能”的创新之路。1977年,罗湖口岸首次在全国口岸应用微波电子技术处理应检物。1990年,罗湖口岸启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加强卫生检疫查验工作,开创了系统第一。2002年,入境港澳旅客携带物查验岗安装了独立的X光机。2005年12月,罗湖口岸率先在全系统研发“检验检疫热成像体温监控系统”并投入运行。

  从独木桥到阳关道

  “1997年探亲游最火的时候,旅行团等7、8个小时过不了关的情况天天都有。人太多了,跟打仗一样。”洪碧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印象极为深刻。1997年,内地居民旅游出境必须经深圳罗湖口岸通关到香港,罗湖桥每天都在上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盛况。

  为了让口岸通关快起来,口岸旅检体制机制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1999年,“三检合一”让检验检疫迎来了事业腾飞的新契机。深圳旅检人也开始认真思考对大流量人群和携带物检疫的工作思路,开始强化监管服务工作模式的探索,逐渐改变“人人排查、个个留验、件件开包”传统作业模式,建立高通量的客流通关模式。如今,深圳口岸,这个昔日千军万马难过的“独木桥”真正变成了安全顺捷的“阳关道”。

  岁月流逝,往事蹉跎。改革开放30年来,深圳旅检口岸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检验检疫人不懈地追求与探索,深圳口岸,这颗镶嵌在南国边境上的明珠将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更加灿烂夺目,熠熠生辉!

作者:董广磊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