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改革开放30年质量人物:他们改写了历史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质量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领域,涌现出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用坚定的信念跋涉在精彩而又孤寂的质量领域。这里,让我们共同分享十大质量人物的精彩人生。
  
  1.袁宝华:中国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的代名词

  入选理由:袁宝华这三个字,不但写在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更是中国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的一个代名词。他把毕生经历投入到中国的企业和质量管理上,并撰写了大量论文,奠定了中国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坚实基础。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袁宝华先后访问了英、法、日、美、联邦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系统考察了这些国家企业管理的情况,深感在遭受了十年动乱的破坏后,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1979年,在袁宝华的推动下,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正式成立。同时,袁宝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抓企业的全面整顿工作,他主持召开了几十次专门会议,作了几十次企业整顿工作报告。他认为整顿企业的主要内容是整顿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改善经营管理;整顿劳动组织,加强劳动纪律;整顿财经纪律。1984年初,袁宝华作为《企业法》起草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进行工业企业法草案的调查研究工作。一年之内进行了三次大调查,最后确定实行厂长负责制。1988年,经党的十三届二中全会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简称《企业法》)作为立法建议,于同年4月提交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2004年,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推出以袁老名字命名的企业管理奖,这是中国最高级别的企业管理奖项之一。2005年,国际职业经理人协会授予袁老国际管理大师荣誉证书。

  2.刘源张:质量管理的拓荒人

  入选理由:作为中国质量管理界的拓荒人和泰斗级人物,刘源张50年来奔忙于中国质量领域,乐此不疲。2000年,亚太质量组织授予了他“哈灵顿-石川”奖,以表彰他在理论与实践上为质量工程和管理所做的贡献。

  1956年,刘源张从日本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内首建了质量管理研究组,并长期致力于质量管理研究、应用、培训和推广工作。1979年,刘源张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与几位质量专家一起创办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此外,他参考国外经验,总结过去多年在质量管理领域的研究心得和实践成果,提出了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开创了我国的全面质量管理,使之在全国企业中普遍推行。刘源张始终注意针对当时的问题,结合企业的实际和我国的国情,以系统的和实际的观点做实证的研究,是我国现代管理科学的倡导者和质量管理学科的创建人之一。1980年6月,刘源张关于开展“质量月”活动的提议被国家经贸委所采纳,同年,其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获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0年12月,刘源张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并连续当选为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刘源张是中国迄今为止惟一的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二届亚太质量组织主席。

  3.郎志正:开拓服务业质量管理先河

  入选理由:他从1986年就开始研究撰写与服务质量相关书籍,开国内服务质量理论研究之先河。同时领导了我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外贸公司、第一家对外服务公司和物业、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以及税务等行政管理的ISO9000族标准的贯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开拓了现代服务业质量管理新领域。

  我国著名的质量和标准化专家,现任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郎志正,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主要审定者之一,著有《质量管理及其技术与方法》等30余部著作和100余篇论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1978年起,郎志正开始从事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教学、科研、企业诊断和咨询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广工作,是“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多年来,郎志正埋头研究质量管理理论和外国的经验。1979年开始结合工作实践着手创作一部50万字的《质量控制方法与管理》,这是国内最早的几本有影响的质量管理方面的书籍之一。以此为基础,郎志正一方面参加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一方面积极参与全国质量管理的推行活动。由于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思路清晰和演讲出众,他很快成为我国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积极推进者。

  4.艾丰:倡导品牌战略第一人

  入选理由:他不仅在品牌战略上颇有建树,在中国质量事业发展的历程中也功不可没。1992年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中,他提出要采取“上溯一级责任”,并对“质量的市场保证体系”做了阐述,其中一些观点在质量立法中被参考和吸收,一些观点写进了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

  艾丰曾担任中国质量万里行组委会主任和中国第一个名牌组织——驰名商标保护组织主任,在中国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名牌战略”这个概念,全面地阐述了它的内涵,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国家实施名牌战略建议书》、《地方实施名牌战略建议书》、《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建议书》,从理论上大力推进中国名牌事业。

  在实践上,艾丰策划组织了一系列与质量、品牌相关的社会活动,影响深远。上世纪90年代,他作为“中国质量万里行”组委会主任,参与策划发起、组织和指挥了这个引起强烈反响的重大社会活动。作为中国驰名商标组织主任,艾丰参与策划并积极倡导、宣传我国实施名牌战略的一系列活动。曾经为海尔、长虹、青岛啤酒、颚尔多斯、郎酒集团等20多家国内著名企业做过战略咨询、企业文化策划等活动。在理论上,艾丰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公开新闻报道和内参,就经济领域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有的被中央采纳,成为中央决策。

  5.何山:“消法”第四十九条的倡导者

  入选理由:他是著名民法专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要起草人、“消法”第四十九条思想的提出者。“消法”第四十九条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核心条款,其“增加赔偿”等法律规定,为消费者撑起了一张保护伞。

  “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深感造假售假者势力的强大,但即便如此我也要和他们斗,还市场秩序一片净土,保护消费者权益。”说这句话的人就是著名民法专家、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要起草人、“消法”第49条思想的提出者何山。1992年3月,何山提出“缺一赔十”的惩罚性赔偿思想,后经反复论证贯彻进“消法”,并最终形成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初稿。1993年3月,国家工商局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送审稿报请国务院审议,然而就是这个惩罚性赔偿条款,命运却历经坎坷……后经何山多方努力,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满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拥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即“消法”第四十九条——关于增加赔偿的规定。这一规定发展了民法通则中的赔偿原则,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核心条款,是防治假冒产品和整治欺诈性服务的重要举措。

  6.王海:市场的清道夫

  入选理由:1995年,他开始以个人身份打假,并获得“消费者打假奖”,成为中国打假获奖第一人。因为打假,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变成了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英雄,又因为涉嫌假打,也被指为“黑吃黑的奸商”。

  王海自1995年开始尝试“疑假买假”,并索赔成功,引发了“王海现象”。著有《我是刁民》、《王海忠告》、《当头棒喝》等书。

  王海买假索赔的成功在中国催生了不少模仿者,一时间,中国很多城市的大商场变得自律起来,纷纷表态要和假货决裂,中国官方也不失时机地从1995年底起连年开展大规模的“百城万店无假货”的打假活动。

  从多年前第一次打假开始,王海的麻烦就层出不穷:他向假冒伪劣挑战,却经常被告上法庭;有人把他奉为英雄,也有人扬言要干掉他;有媒体说王海是“20世纪末中国消费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也有法官指斥他是个冒牌的消费者……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为王海所著《当头棒喝》一书的序言中说,王海打假唤起了中国的消费者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功不可没。他尤其向中国的司法界提出了是依法办事,还是依传统道德办事的问题。中国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则称赞王海是中国“市场的清道夫”。

  7.陈晓兰:中国医疗界的良心

  入选理由:一名弱女子,却挑起了维护医疗环境纯洁的大任。她十年如一日,孤身一人举报假劣医疗器械,屡遭报复,陷入困窘,依然坚持打假,促成9种假劣医疗器械被取缔,推动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

  1997年,陈晓兰是上海市虹口区广中地段医院理疗科的医生,在工作中她发现一种被称能包治百病的名为“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的输液配套器械,给患者造成很大伤害。她到上海市医药管理局举报,没有立案;到法院起诉,也没有立案。为此她还失去了工作。最后,陈晓兰只好去北京,向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反映。1999年4月15日,上海市卫生局会同医疗保险局、医药管理局终于作出了在全市医院禁止使用“光量子”的决定。

  10余年来,陈晓兰为举报假劣医疗器械在京沪线上往返了40多次,花去了10余万元的积蓄。10余年来,陈晓兰促使光量子透射液体治疗仪、石英玻璃输液器、鼻激光治疗仪、光纤针等9种假劣医疗器械被取缔。她还促使相关部门颁发多个取缔相关器械和疗法法规性文件。

  陈晓兰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被媒体称为“中国医疗界的良心”。曾被评为“医改十大人物”、“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

  8.杨剑昌:消费者的保护神

  入选理由:在深圳特区这个没有硝烟的维权事业中,他先后成功处理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案件3100多起,涉及消费者20多万人,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达12亿元。人们深情地称他为“护法英雄”,“杨青天”。

  1981年,杨剑昌来深圳工作,因举报所在单位走私及漏税多次被“炒鱿鱼”。1993年,他调入深圳市罗湖区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工作。在工作中,他坚决捍卫消费者的利益,奋起揭露一些不良商家、厂家的违法行为。为调查轰动全国的彭海怀、彭海生兄弟合伙开立的泰明公司诈骗20多亿元的损害消费者利益案,他四处奔波查找彭氏兄弟行骗的证据,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组成了专案组,查处了此案。2000年4月30日,杨剑昌被选为深圳市第三届人大代表。在当选深圳市人大代表的8年间,杨剑昌所提议案和建议达130多件,总计25万字。同时,杨剑昌先后发起了多次专项整治行动:整治某市驻深企业非法集资、发行股票,坑害顾客行为;整治婚介所的婚托骗财;打击以分时度假为幌子的非法传销等。至今,杨剑昌已成功处理了1000多宗消费投诉案件,涉及消费者20多万人,涉案金额近百亿元人民币,获得国家、省、市、区各级授予的荣誉80多项。

  9.张瑞敏:“砸”出全球五百强

  入选理由:1985年,张瑞敏带头把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全部砸烂。如今,在海尔科技馆里的那把闻名遐迩的大铁锤,向人们诉说着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这一锤所砸出的不仅是质量意识,砸出的还是一种崭新的观念,砸出了一个全球五百强的中国品牌。

  1985年,海尔从德国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冰箱生产线。一年后,有用户反映海尔冰箱存在质量问题。海尔公司在给用户换货后,对全厂冰箱进行了检查,发现库存的76台冰箱虽然不影响冰箱的制冷功能,但外观有划痕。时任厂长的张瑞敏决定将这些冰箱当众砸毁,并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 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

  当其他企业忙于抓产品质量时,张瑞敏的质量理念又有升华——从抓产品本身的质量这种狭义的质量提升到一种广义的质量,延伸到服务。他认为,从生产线下来的产品质量再好,也不是完整的质量,要把产品的质量延伸到用户的家里去,海尔当时在全国第一家提出了星级服务的概念。张瑞敏曾说过,质量无止境,企业无边界,名牌无国界。在他的带领下,海尔实施全面质量战略,通过强化质量检测,时刻与全球用户和市场保持零距离,追求零缺陷的符合性和零抱怨的适用性。通过建立整合型的经营质量管理体系,海尔将追求零差错的全方位市场链质量,把创新的基因植入每一个海尔员工的心中,实现高增值前提下的高增长,以卓越的全球经营质量打造百年海尔。

  10.董明珠:缔造“格力模式”

  入选理由:为了维护格力的价格体系,她摸索出一整套独创性的售后服务模式——“格力模式”,率领格力闯出“死亡之谷”,扭转了市场的无序竞争。

  1996年被喻为家用空调业的“第一次全国大战”之年,市场的无序竞争以及罕见的凉夏,使价格战打到了“死亡之谷”。“除非按我说的马上降价,否则格力今年死定了!”一位格力经销商扬言。而另一方面,由于刚从买方市场转入卖方市场,市场机制缺失,群雄四起,诸侯割据。以格力湖北市场为例,格力原来在湖北有4个销售大户,号称“战国四雄”,为抢占地盘,竞相残杀,同根相煎,不仅四败俱伤,而且极大地扰乱了格力的价格体系。

  “凉夏血战”的结果,最终导致了大多数经销商和厂家血本无归。时任格力电器经营部长的董明珠意识到,恶性价格价不仅损害了品牌的声誉,而且低廉的价格也将使经销商无力承担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最终导致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整个行业倒闭。经过深思熟虑后,董明珠做出了“把大家捆在一起”的决定,并开始了全新销售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997年,格力联手湖北4个大户成立了第一家以资产为纽带、以格力品牌为旗帜、互利多赢的经济联合体——湖北格力空调销售有限公司,统一市场、统一渠道、统一网络、统一价格、统一服务,树立了市场规范竞争的典范。

  格力销售公司模式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迄今为止,格力电器营销网络遍及全球。从1995年迄今,格力空调产销量、销售额、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居于行业前列。这种渠道优势尽显的营销模式,被经济界和理论界誉为“21世纪经济领域的全新革命”。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5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