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隆隆的机器声唤醒了“种地夹晒盐”的海滨小镇——宁波北仑,滩涂上打下了建港的第一根钢桩。从此,海防前沿变成了开放前哨。以北仑港区为主体,三十而立的宁波港实现了从内河港、河口港到国际海港的跨越,集装箱吞吐量跻身世界十强。融入改革开放大潮,北仑检验检疫从上世纪80年代的驻港办到90年代初的基层小局,2000年以后一跃成为口岸大局,弄潮踏浪,放歌前行。
春潮乍现三江口
1979年8月22日,“湖山丸”号外轮首次驶入甬江口,预示着昔日“五口通商”的宁波港重现开放的生机和活力。凭借水深域宽的天然条件,那一年,国务院首选在北仑兴建为上海宝钢配套的10万吨进口铁矿石中转码头。1981年9月,北仑港首次接卸澳大利亚进口铁矿,船舶联检拉开北仑检验检疫的帷幕。从此,往日宁静的金塘水道时而有远洋船只穿梭其中,活跃着检验检疫人早出晚归的身影。
为了适应我国钢铁行业迅猛发展的需要,提高进口铁矿检验技术水平,1987年5月,国内首座铁矿石自动取制样设施在北仑港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的进口铁矿检验水平与国际正式接轨。上世纪80年代,北仑口岸是全国最重要的进口铁矿石中转基地,累计接卸进口铁矿1245万吨。伴随着港口的发展,北仑检验检疫事业从无到有,逐步成长,相继首次对进口化肥、木材、原油、粮食、废纸等实施检验检疫,商品检验、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工作先后落户北仑,犹如东海初潮蓄势待发。
甬城潮起波澜惊
1984年,宁波被列入首批沿海开放城市;1988年,宁波开始计划单列;1992年,合并北仑港工业区,扩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外向型经济开始腾飞,北仑港区规模持续扩增,集装箱、原油、煤炭、粮油等专用码头先后开工兴建。
地处宁波开放发展前沿的北仑检验检疫部门步入成长期,“三检”相继在北仑建局设处,1992年北仑口岸开检进境大豆,1993年开检金属材料,1995年开检进境大麦,检验检疫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由单一的铁矿检验发展到化肥、粮食、原油等进口大宗散货检验,船舶及人员卫生检疫、动植物产品检疫、集装箱货物检疫监管等工作相继展开。
随着各类专用码头的相继建成,整个上世纪90年代北仑口岸货物吞吐量逐年攀升,北仑港已经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的枢纽港;同样,检验检疫业务在北仑口岸有了长足的发展,宛若东海潮起,推波助澜、奔腾向前。1999年底“三检”合一后,北仑检验检疫局开始从基层小局向口岸大局迈进。
东海放歌新时代
伴随着新世纪的钟声,中国加入WTO,接轨长三角,“千军万马、千家万户”外向型经济异军突起。2000年,宁波港年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跨入国际大港行列,集装箱量从2001年的100万飙升到2008年的1000万。逢天时得地利,服务宁波港“半壁江山”的北仑检验检疫局发展迅猛,业务总量以年均40%的增幅快速提升,2008年完成各类检验检疫业务43万批次,是建局之初的20倍。
机构逐步健全,队伍稳步扩增,已形成由11个行政科室、两个事业单位组成的局本部和两个驻港办事处“一体两翼”的全新格局。
口岸监管和服务社会能力持续增强,检出的蓝色种衣剂大豆、三叶斑潜蝇、次生锥蝇等疫情均是国内首次发现,拦截的各种放射性物质、军用爆炸物、医疗废弃物、电子垃圾等数以千计,查处的出口“飞单”、私刻检验检疫印章、夹带大米出口、劣质黑心棉衣等实属大案要案,有力地维护着国门安全和贸易秩序。
电子监管视频监控、出口退货追溯调查、代理企业诚信管理、多点报检选择查验、“三位一体”口岸查验新模式、进口全申报等新机制、新举措,率先在北仑口岸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07年以来,北仑检验检疫局以“科技年”活动为契机,先后出版学术著作两部,近百项申报课题和立项标准通过成果鉴定,国家级铁矿石检测中心的地位确立,使得该局科技创新和技术检测实力持续增强。
跨入新时代,北仑检验检疫局秉承“出入有境、服务无境”的宁波检验检疫精神,开拓进取、争先创优,犹如蓬勃的朝阳,蒸蒸日上,一路高歌,“国家质检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质检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青年文明号”……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先后花落北仑检验检疫局。
勇立潮头谱新篇
百轲争流千帆竞,勇立潮头唱大风。如今,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已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四。
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梅山岛保税港区,宁波北仑成为了目前国内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特殊经济区域之一;2008年5月,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港桥海联动加快着宁波舟山港一体化的进程。
地处改革开放“桥头堡”的北仑检验检疫事业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期盼已久的检验检疫综合实验楼项目已于2008年12月2日宣告破土开工。站在新的起点,北仑检验检疫人深感挑战和机遇并存、责任和使命同在,他们意志坚定、信心百倍,将继续融入地方经济和口岸发展的大潮,追波逐浪,勇立潮头,续写检验检疫事业科学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