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奶粉”质量安全问题引发了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的信任危机。近日,中国工业报记者随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等组成的工作组走进国内两家乳业巨头———伊利、蒙牛,了解两家企业如何在这场信用危机中突围。
盯紧每一滴原奶
这是两家截然不同的企业,伊利是提倡厚度优于速度的老牌国企,蒙牛则是以蒙牛速度称霸中国乳品行业的民营企业。作为同处漩涡中的乳业巨头,两家企业都做出了快速反应,在清除问题产品后,盯紧每一滴原奶,保证产品批批合格。
目前,检验已经前置到收奶的整个过程。企业采取“人盯站、人盯车、人盯人”的“三盯”办法,确保原奶在完全封闭状态下进入企业。生鲜牛奶进入预处理车间暂存、配料、杀菌、冷却、罐装,直到最后包装出厂,都在全封闭的机械中完成。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表示,截至目前,伊利集团投入1亿元资金,进口来自美国、日本的先进检测设备,包括气相色谱—质谱仪、酶标仪、高效液相色谱仪以及酶联免疫试剂盒,主要用于检测三聚氰胺。伊利通过“三确保”来保证产品质量,把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消灭在工厂:一是确保所有的产品都必须经过企业自身和国家质检部门的严格检测后再出厂;二是确保更加严格地对原奶收购环节进行检测,从源头杜绝问题的产生;三是确保奶农利益。目前消费者在市场上喝到的每一滴伊利牛奶,要经过的检测达899项,涉及原料奶、原辅材料、包装材料等。
蒙牛集团副总裁姚海涛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三聚氰胺事件的教训是深刻的。它警示企业对原奶质量不仅要按照国标要求进行防御式监控,更要从质量安全层面实施预防式监控。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蒙牛投资2800多万元购进了先进的国际检测设备,投资2000万元购买试剂、药品,用于质量安全检测。同时,依托强大的科研力量,加大了对原奶质量安全的研究,通过改进检测方法,对可能在原奶中掺入的45种添加物进行检测和监控。在重点掺假项目全检、加大抽检力度的前提下,对所有奶站进行45项掺假项目的检测。
截至11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9月14日以后生产的乳粉质量抽检和液态奶质量抽检公告表明,所有产品均符合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批批合格。
建立奶源质量保证长效机制
加紧检测、严格生产流程,仅仅是保证乳品安全的一个方面,要想根本解决问题还要从奶源入手,建立长效机制。
业内专家分析,这次乳品危机与奶源大战密切相关。近年来,不少地方不顾客观条件,纷纷争建乳业项目。迅速扩张的乳品生产规模和有限的奶源之间存在较大缺口,由此引发奶源大战。同时,由于去年年底奶粉利润增加,许多经营状况不佳的小乳品企业纷纷复活,全国新上小乳品企业约1000家,更加剧了奶源的紧张程度。企业在争抢奶源的过程中,将收奶重点逐渐转移到散户奶农手里,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如何从根本上使奶源可控,两家企业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姚海涛表示,一方面,要对奶站逐步实施全面托管制度,对一些小奶站逐步进行合并;另一方面,发展超大型国际标准化牧场和大型现代牧场。目前,质量比较稳定的大中型牧场奶源占到蒙牛总体奶源的60%左右,其中大中型牧场奶源占50%左右,超大型牧场奶源仅占到10%左右。蒙牛已经建设的超大型牧场有7个,其中5个已投入使用。今后,集团将围绕全国重点工厂建设20多个万头以上超大型现代牧场,同时建设大中型现代牧场,提高可直接控制的奶源比例和高品质牛奶的产量。
与蒙牛兴建大型牧场的办法不同,伊利则更加推崇奶牛合作社的方式,吸收个体奶农的力量,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主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将散户变为可控奶源。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陈福泉表示,伊利集团在新疆、内蒙古及东北、华北四大奶源黄金带,相继建立了生产基地。截至目前,集团累计投入20亿元建设奶源基地。奶源基地建设经历了“公司+农户”、“公司+牧场小区+奶户”、“公司+规范化牧场”,到目前推广的奶牛合作社四个阶段,解决了在哪挤、在哪养、谁在养、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四个关键问题。未来5~10年,伊利将大力推行奶牛合作社的奶源管理模式,每年投入巨资用于奶源现代化建设的更新升级,确保最安全、最放心的原奶供应。
重质重责是企业真正出路
尽管两家乳品企业使出浑身解数,三聚氰胺事件给消费者带来的伤害还在影响着市场信心的回升。据了解,三聚氰胺事件初期,蒙牛公司销售和生产一度跌至正常销量的4%。目前,蒙牛产品销售仅恢复到正常情况的70%,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将减少30%以上。伊利产品的产销量也基本在正常情况的70%。张剑秋告诉记者:“连续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现金流都是负数。”
在这场危机中,两家乳品巨头付出了沉重代价,只能用加倍的诚信慢慢赢回消费者信心。两家企业直到现在也不敢说完全突围而出,因为还有诸多外部因素制约着企业发展,如金融海啸给企业资金链带来的考验等。同时,国外乳业巨头长期觊觎中国市场。10月中旬,大包装工业用奶粉报价仅为每吨2300~2600元,比国内同类产品低400~700元。至今,国内乳品企业工业奶粉的销售量较正常情况下大幅减少。
鉴于当前乳品生产企业流动资金紧张,陷于半停产的生存状态,国务院下发了由13个部委共同制定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提出了乳制品行业阶段性发展目标。
专家建议,我国乳品企业想真正走出危机就要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效益轻责任的发展模式,提高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我国草场面积不可能无限扩张,因此奶牛存栏量有限,奶源数量不可能随产能无限扩张,注重增长质量才是我国乳品生产企业的真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