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人类生存发展的方方面面。比如说,我们平时常常遇到的或者息息相关的就有建设部门的建筑质量、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卫生战线的医疗质量、文艺演出的表演质量、农业生产中的粮食质量等等。凡此种种,可以说举不胜举、比比皆是,质量问题为世人所瞩目,所广为关注。
所以,要做好新形势下的质量管理工作,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来看,就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和方法,去全面深刻地审视和分析与之相关的行业、部门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种种突出问题,树立科学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观,并进一步创新适应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质量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促进我们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质量水平得以科学的发展。
那么,质检部门作为国家质量宏观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我们应该怎样用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科学发展的方法论,去强化重于泰山的执政责任,去彻底解决好当今我国生产生活领域存在的质量问题?联系质检工作的实际,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深刻认识和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把质量工作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促使我们的质检事业、质检工作、质检队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好各项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质量工作的科学发展,这不仅是国家从职能上对我们的要求,而且是我们维护国家和群众利益的责任所系,以此体现我们的队伍能力,也反映我们的执政能力。因而,我们要以王勇局长在质检总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报告中提出的“七个新”为总的要求,以“提升质检水平,服务科学发展”为总的目标,来分析质检部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统筹谋划质检事业今后的科学发展和自身职能的科学履行。
在此,借机从宏观上、从我们质检部门所担当的职能上,对我国的质量与管理工作作一些初步的理论思考:
一是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要造就和培育全社会的质量意识,使全民都重视质量、关心质量、监督质量,树质量之新风。要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学习、强化、灌输质量意识,不仅要从娃娃抓起,而且入学、入厂、入社会之门都要有质量的教育。质量意识要渗透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以及生活的每个环节,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去认识和对待质量问题,促进全民、全社会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努力营造以崇尚质量为荣的道德氛围。
二是要抓好质量的法制建设。以法治国,法治社会是社会进步文明的标志,也是解决质量问题的必由路径。要坚持立法、司法、普法和行政相同步的原则,既要充实完善调整与质量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切实关注技术法规的制、修订工作,以填补法律空白,跟上质量变化的进程。当前严格司法非常必要,尤其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同时,要通过普法,让企业、让公民了解掌握质量的法规和制度。要坚决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大力推行行政问责制,用法制解决质量问题。
三是要注意引导舆论宣传。要加大以质取胜、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质量是市场的宣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每年都应召开质量大会,有针对性地提出振兴质量纲要,叫响“以质取胜、质量兴邦”的方略。同时,发表质量白皮书,一则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二则可以昭示世人。在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引导为主的前提下,也要充分发挥舆论对质量的监督作用。此外,还要注意和防范外部利益集团借用传媒对我国的质量施加影响,而从中谋取更大更多的不正当利益。
四是要重视质量科学与战略研究。质量和质量管理、质量控制都是科学,既涉及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所以,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其学科体系,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与制度,结合中国国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前瞻性战略研究。要坚持定期制定国家级的质量发展战略和五年、十年的发展规划,高起点地科学定位质量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
五是要不断加大对质量的投入。在不断扩大国家整体投入的前提下,要鼓励地方各级政府与企业的多元投入,形成激励与竞争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最终,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地方政府层面的、监督管理层面的和企业自主层面的投入制度,从不同层次来优化强化质量管理、质量监督检测和质量控制的办法,进而在全面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中带动和提升各个领域的产品质量。
六是要加强质量人才和信用建设。质量管理的核心在于人,从质量控制到检测、监督和管理,都离不开人才和团队。所以,我们要注意分层次的做好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让中国有更多更优秀的质量管理师涌现出来。同时,要建立分级的质量诚信体制。质量应以信誉为先,为此要大力去营造诚信的氛围,形成诚信的机制。要积极实施标准化体系、认证认可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以及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保险、再保险制度、召回制度等等,从不同方位、形式和渠道来保证质量,尤其是确保涉及人身生命健康的产品和服务安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树立起科学的质量观,以推进我国质量事业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