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中国经济里程碑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让世人见证了中国企业在不断转型中快速成长;这一年,在奥运经济的带动下,来自全球的目光正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注视中国经济的发展,关注中国企业的转型和变革。同样是在这一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大量中国企业生存维艰,纷纷选择“过冬”。那么,专家如何看待眼下这场袭击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对新的宏观环境,他们认为中国企业如何以全新的视野参与市场竞争?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
危难之中蕴藏机遇
这场金融风暴给中国提供了一个走大国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走出金融劫难后,完全可以担任起下一轮经济增长的重任。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自觉不自觉地学习了新加坡、日本、韩国的经验,而事实上,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大国了,不可能重复他们的成功道路。中国要大幅度提升内需,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因为大国经济最大优势就是你潜在的最大的国内需求,而不是在海外的市场。事实上,一个大国如果一味追求出口的话,一定会陷入政治、经济、金融的尴尬局面,这也是我国应该从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
目前,澳元对美元贬值了30%,澳大利亚股票下跌了50%,以人民币计算的澳大利亚资源性股票跌了多少?是两个40%的跌价,所以值得关注和思考,这也给中国企业提供了走出去的机遇。另外,在金融危机到来之时,在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实体出现困难之际,有大量的工程咨询公司、技术公司处于闲置状态,如美国的福特汽车、通用汽车有大量的技术人员因企业经营不善开始寻找个人事业新起点。这种现状为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到国外获取技术和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时机。眼下的关键问题是,中国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如何学会对世界负责,成为世界范围内受尊重的企业和企业家。
北京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王齐国:
品牌企业更有生命力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十分重大,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负面影响,这从中国出口、加工企业受到的冲击可以看出。一些加工企业、贴牌企业由于没有品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抵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无法抵御这次金融危机,于是倒闭了、倒掉了,这不能不让人惋惜;二是从积极的角度看,中国企业可以在这场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中抓住机遇,进行国际化扩张,提高民族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中国企业难得的机遇,必定能造就世界级的大企业、大品牌。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什么样的企业抗打击的能力会更强,并最终凭借自身和外力走得更远、更有生命力呢?首先是有品牌的企业;其次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因为品牌是企业的终极追求,品牌的魅力正是缘于它本身具有抗打击的能力。而企业知识产权拥有量的多少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品牌的内涵。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品牌影响力的大小是关键。以国内著名品牌海尔为例,它的品牌影响力已经扩展到全球,即使西方不亮它也会东方亮,即使是失之东隅它也会收之桑榆。
在眼下不利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能否做成百年基业,有很多因素,其中,企业的价值观取向是最重要的因素。品牌建设,必须以品牌价值观取向为根本,通过积极向上的、阳光的、为大众利益为出发点的价值观取向。中国的企业,需要在危机中调整企业战略,要学会在危机中成长,在危机中寻找机遇。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李光斗:
萧条时代更需品牌建设
受美国金融风暴的波及,中国也相应地出现了股市大跌、CPI不断攀升、出口为主的中小工厂大批倒闭等危机。有人感叹,真正的萧条时代已步步来临。
那么,萧条时代该不该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如何进行品牌建设?
巴菲特有一句经典名言:在别人贪婪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很多企业家认为萧条时代经济疲软,应该减少传播投入,趁机给产品加价,打折促销刺激消费……其实,从品牌建设层面上来讲,这些不痛不痒之举只会加大企业的运营成本。品牌是一个持续沟通的结果,是坚持的结果。头痛医痛,脚痛医脚,只会让企业迅速卷入恶性竞争循环中,竭泽而渔,待经济复苏时却难以自救了。
经济萧条使人们的选择发生改变:从量的选择转变为质的选择,而这一时期,正是品牌大批并购、整合时期,整合的趋势必定是品牌的高度集中化,反而会为一些企业创造绝佳的机会,如果抓住这些机会很可能改变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需要提醒的是,越是非常时期,对企业来说越有可能是非常机遇。战略可以保守,但战术绝对不可以降格。
好莱坞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一个小区,如今已经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它在全世界享有盛名。但最初的好莱坞并不如此般华丽,其品牌是一个真正崛起于美国经济萧条时期的产物。
萧条时代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如果在这个恐惧时期,变得稍微“贪婪”一些,加强品牌的构建和品牌的传播,趁机而入,那么即便冬天已经到来,那只会意味着:春天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