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个科学而睿智的决策,成就了一个“日出初光先照”的口岸大局。
“大局”与“强局”一字之差,内涵却有深刻的变化。大是基础,核心在强。但大并不等于强,大的发展归宿也不一定是强。建设大而强的口岸局,是决策者更是日照检验检疫人站在新起点作出的必然选择。
整合。一项决策高瞻远瞩,口岸大局脱颖而出。
融合。一个理念贯穿始终,口岸强局款款走来。
合—分—合,一切似乎回到了起点。但螺旋式上升的稳健,与“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惊喜相得益彰。
2007年12月27日,山东检验检疫局宣布,日照、岚山检验检疫局整合,实现辖区内检验检疫工作一口对外,拉开了建设口岸大局的帷幕。
站在2008年的舞台上回望,两局整合的思路电光石火。历经冰雪冻灾的凝华、抗震救灾的洗礼、两个奥运的历练、“化蛹为蝶”的嬗变激情迭起,口岸大局的形象初露峥嵘。
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两局整合后的身姿轻舞飞扬。蓦然回望,在山东省境内,新日照局已与青岛、黄岛等大局比肩而立:
业务总量跻身全省三甲。检验检疫货物113.4亿美元,货值列全省系统第三位,人均列第二位,增幅列第一位。
大宗特色商品独占鳌头。检验进口铁矿石、镍矿、木片、原糖、大豆、木薯干等均居全国第一位。
港口业务位居全国第九。其中外贸吞吐量列第6位。
执法把关有效性明显提高。检验检疫不合格货值列山东省第一位,疫病疫情和有害生物检出率为21.9%,高出全省平均6.67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日照港吞吐量前两位的铁矿和镍矿,整合后检验周期分别缩短2~5天,港口物流明显加快。
管理成本明显下降。在规费收入同比增长56.8%的情况下,基本支出反而降低13.3%:其中办公用品降14.2%,交通费降25.8%,差旅费降11.3%。此升彼降,使整合的决策更加熠熠生辉。
多年以来,不少人用“鸡头凤尾”定位日照检验检疫局在山东省的位置。业务量与青岛、黄岛、烟台等口岸大局有差距,但是却远远超过中西部各局。然而,这种不上不下的“夹缝”之痛,也曾让日照检验检疫人如坐茧中。“破茧”之路何在?“化蝶”的梵哑铃由谁奏响?
2003年,日照、岚山两港合并组建日照港,而检验检疫机构依然在两港区分设,并驾齐驱。“一港两检”的体制弊端已经不能适应港口发展的需要。
日照、岚山两局整合如箭在弦。这是一场来自上层建筑的主动变革,自我否定,也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主动调整,自我完善。
1+1=?这个简单的命题曾让无数英雄竞折腰。
能否做到1+1﹥2?整合之初,上级领导、进出口企业、港口、社会各界都曾惴惴不安地等待着答案。
日照局的决策者们十分清醒,在各种场合谆谆告诫:整合后的日照局虽可言“大”,尚不能称“强”,尤其在工作质量、队伍建设、科技兴检等核心竞争力上还有很大差距。
“我们要的不是数量的累加,而是质的飞跃。”日照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华森的回答掷地有声。正如两个亲密接触的原子,持续裂变的能量才是整合的目标。
于是,一场名为“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为建设大而强的日照检验检疫局而奋斗”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56名副科级以上干部率先行动,学习一周,封闭两天,集中进行强局战略研讨。
随后,日照局党组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收集到建设口岸强局的意见建议67条,条条情真意切。
借鉴ISO9000、HACCP等管理理念,完成了158项、34万多字的管理制度与工作规范汇编,标志着两局整合后在统一的制度与规范下踏上新征程。
化矿金实验室、农产品实验室整合搬迁仪器385台套,做到了设备无一损坏、器具无一丢失、人员无一受伤、业务无一影响,实现了质量体系、检测业务、接受委托、样品传递、检测收费、出具报告、后勤保障的“七个统一”。
分个人、科室、全局三个层次,分别查找与全省、全国系统口岸强局的差距,制定近、中、远期规划目标。
循着这一思路,日照局在建设口岸强局的道路上踏歌而行,一路收获着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