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质监局在近年来的食品质量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中,积极探索新路子,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借助安监部门之力,建立起食品质量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网络。该网络的运行,有力地保障了两个安全,多年来未发生安全事故。现在,其中一些经验已在贵州省内得到推广。
沿河县经济发展落后,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贵州东北部,属高原山区,地形极为复杂,全县下辖22个乡镇。从县城到距离最远的乡镇虽然只有不到200公里,行程却要八九个小时,一次往返需要两天。而沿河县质监局只有12名干部职工,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做好各项监管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沿河县是少数民族居住区,当地群众喜好饮酒,散白酒需求量很大,全县散白酒生产小作坊曾多达80家,持有“两证”或“一证”的仅10余家。在去年开展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这里的散白酒曾被列为重点整治对象。在特种设备方面,近年来该县实施移民工程,电站、防洪工程建设使用的特种设备较多,并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沿河县质监局与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展开合作,共同下发《关于委托各乡、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的通知》,并对全县22个乡镇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工作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知识培训,签订了行政综合管理执法协管委托书,配发特种设备台账登记簿。按照委托书,沿河县质监局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现场处罚的行政执法权委托给各乡镇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对委托的权力、范围、内容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限制,提出了具体要求,使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全县各乡镇。
这一模式在特种设备监管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7年年初,该局将此模式复制到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上。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沿河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及特种设备安全生产责任书,并纳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各乡镇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和特种设备安全领导小组,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落实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协管员,做好重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重点监控特种设备的巡查和记录工作。
目前,该局基本做到本县境内所有特种设备在册登记检测,一些流动性特种设备必须经过登记方可使用。今年先后在两个建筑工地上发现塔吊钢架出现裂痕,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该局还与所有食品小作坊签订了责任书,并组建食品检测所,为企业免费检测产品,今年该局还花费1万余元购买水泥、纱窗等材料,帮助一些食品作坊改造生产条件,获得企业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