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莫让虫子钻进心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严格说来,四川广元柑橘大食蝇事件并不是一起通常意义上的食品安全事件,因为这一事件的主体虽为食品(入口的农产品),但科学和事实已经证明,它无涉安全。不过,就该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直接结果来看,它却有着与一般食品安全事件相似的特点。农业部最近的市场调查表明,这一事件已引发部分消费者恐慌,造成湖北、重庆、江西、北京等部分主产区和主销区柑橘销售受阻,销量大减,价格大跌,仅湖北一省的橘农损失就可能达到15亿元。

  现在,如何化解这场柑橘危机成了农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从目前情况看,减少该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仅从大食蝇入手还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任食品专家、农学专家们及相关政府部门怎样解释和宣传,一些消费者还是不买账,他们似乎是“铁了心了,你怎么说我都不吃了,我不吃了还不行吗?”(10月28日央视“新闻1+1”:《广元柑橘为何引发消费者恐慌?》)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尤其此事正发生于三鹿奶粉事件阴影尚在的当口,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保持着极高的警惕性,一听说柑橘有问题,自然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加之柑橘不像奶制品,它既非生活必需品,又有多种替代品可选择,不吃也就不吃了,对生活影响不大。至于果农和经销商的问题,消费者觉得,自己没有为他们操心的义务。

  面对一条对身体无害的果虫,为什么消费者在这个时候却表现得如此固执和不理性?看来,真正的问题不是有虫子钻到了柑橘里,而是有虫子钻到了消费者的心里。

  有人说,整个蛆橘事件导源于最初在民间流转的一条手机短信,正是这条短信引发了“蝴蝶效应”,让人们陷入了蛆橘恐慌,从而制造了全国范围内的柑橘危机。其实,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从短信本身移开,而转向“蝴蝶效应”之所以能够产生的背景和现实逻辑。正如某著名媒体的一位评论员所说,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谣言本身难以避免,但谣言能够扩大并产生社会危害,本质上则源于权威失信。消费者在对待蛆橘事件及其他食品安全事件时,容易听信谣言,让人感觉总是很不理性,但这不能怪消费者,事实上,当一个拥有正常思维的人在面对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选择时,恰恰是最理性的,如果他的选择表现为不理性,这只能说明没有人提供给他足够的信息令其理性。

  当短信刚开始流传时,绝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知道大食蝇是怎么回事,他们无从判断其危害性,这个时候他们唯一能够做出的最安全也是最理性的选择就是,既然无从选择,干脆不去选择;与其食橘有险,不如一个不食。这种心理定势一旦形成,便具有了对后来知识进入的排斥性。人们已经看到,在此次蛆橘事件中,虽各方专家在应对危机时对果虫无害人体健康进行了反复澄清解释,但一些消费者仍难消心中郁结,见柑橘而远之。也就是说,不仅权威信息缺失会导致消费者选择非理性,即使权威信息出现得晚了些,也同样不利于消费理性建立。只有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前干预,至少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能够得到透明而完备的权威信息,才不至于使公众因杯弓蛇影而将某一类产品一棍子打死。

  想想看,如果早在9月旺苍县果农上报柑橘虫害时,当地有关部门就及时对外发布消息,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那么可以肯定,事情绝对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当虫子只是虫子,而且仅仅钻进柑橘里的时候,采取消毒、深埋等措施可以将它们处理掉,可是当虫子借助流言钻到消费者心里的时候,再去清除它们,可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既然“蝴蝶效应”向人们揭示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那么我们自然也有可能做到以毫厘之慎,避千里之失。也就是说,当我们有了千里之谬的事先预见,再从眼前的毫厘做起,或可以很小的代价换得未来巨大的“福果”。而要使“蝴蝶效应”体现积极意义,实现正价值,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对未来之谬的预见性,并时刻保持敏感性,适时化解,防微杜渐。

作者:胡立彪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31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