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划已久的《无锡(国家)软件园产业孵化服务规范》,不久前终于在新区正式发布实施。如同企业产品有标准一样,这份国内软件园中首份服务标准,掀开了科技孵化器有章可循的新一页。“孵化器的软环境只有形成刚性考核,才能确保持续的贯彻、实施,从而由资源集聚迈向产业集聚”,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昨天向记者表示。
连续三年增长率超过50%,新区软件业发展势不可挡,无锡(国家)软件园(I-PARK)作为其载体也崭露头角。在新区的蓝图规划中,到2012年,软件产业要跻身全国前10强,产业规模达600亿元,软件从业人员12万人,成为新区转型优化发展的有力“臂膀”。然而软件业发展所面临的长三角地区同质化竞争,使新区意识到,目标的达成除了在招商上狠下功夫,更要在孵化服务方面具备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无先例可循,但秉承“把管理服务的考核刚性化”的主旨,无锡(国家)软件园的经营者——无锡软件发展有限公司力图将所有流程都套上相应的标准:双回路供电在一路发生断电时另一路要在60秒之内接电;新企业入园后在规定时间内和培训机构见面;软件产品登记、软件企业认定每月都要有2-3家企业的推进;每年要帮助10个以上入园企业向上申报项目资助,争取2000万元以上资金;面向企业的讲座每月至少举办一期,用以政策讲解、法律法规咨询。园区服务的好坏,便在诸如此类细致的指标中,有了衡量的依据。
不久前,一位投资商在考察完软件园后,对一个细节大加赞赏:“不管是决策层还是一般工作人员,推介园区时相当一致,管理的井然有序可见一斑。”从试运行到正式发布,标准的实施对I-PARK 已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孵化培育的意识大大增强。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人才问题,软件园已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建造了人才“蓄水池”,现在企业若有同时招二三百人的需求,在一周之内就能满足。解决软件企业的融资问题,除了新区天使基金和创投母基金的扶持外,软发公司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和银行建立战略合作使贷款提前介入到订单阶段。公司负责人说,“标准的实施,最终目的是营造产业生态,使企业落户之后能够枝繁叶茂、开花结果。”